首页>政声·政情>解读 解读

让博物馆帮城镇建设“指路纠偏”

2017年03月24日 09:28 | 作者:黄海波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自我感觉很好”

在美丽城镇建设“战场”大显身手,德清县博物馆在自己的“主阵地”上,却要面对县级博物馆的常态——冷清。

2015年,德清县博物馆的参观量为10万人次;2016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7万。

“安检口新增感应系统后,进进出出都能感应到,一算,我们的馆员贡献了10%的参观量。”俞友良笑着说。多亏德清莫干山的“洋家乐”发达,如今很多旅行社顺便带客人过来参观。

走进德清博物馆,上下两层陈列着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一、二、三级文物200余件。

“最快20分钟能看完,每件文物都驻足欣赏,也就一个小时。全县40多万人,该来的都来过了。”文保部主任费胜成有些“自黑”地说,夏天顺便过来吹空调还是有的,“我们的空调不错”。

一座20多厘米高的南宋青瓷南极仙翁像,是德清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但这里的特色藏品是原始瓷。

作为从陶器向瓷器的过渡类型,原始瓷是学术界对商至西汉时期烧造的高温青釉窑器的称谓。因其解决了瓷器发展的序列问题,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德清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原始瓷器诞生地及中心产地,至战国时期原始瓷烧造达到了当时的最高工艺水平。德清作为中国‘瓷之源’可谓实至名归。”

2008年4月,由故宫博物院、中国古陶瓷学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县人民政府等共同召开的“瓷之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作出上述论断。

那是德清县博物馆的“高光时刻”。

“有人说这里10年老面孔,可我们已经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了。”俞友良说,县级博物馆的藏品数量,肯定不能和大博物馆相比。

博物馆总体上人气不够旺,县级博物馆尤甚,这不是德清一地的事。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湖州市政协副主席沈琪芳经过调研发现,国内青少年平均每年每人走进博物馆仅为0.15次,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字在2到3次之间。

为了吸引人气,德清博物馆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文物进社区,和学校一起组织文物鉴赏,和其他博物馆搞联展等。

他们甚至组织过鉴宝活动,但最后不了了之。“愿意拿宝贝出来的藏家本来就不多,来的都希望专家估个高价,说低了不乐意的呀!”俞友良说,有些藏家还是他们事先动员才过来的,就怕冷场。

不过,随着文保“权重”的提升,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有文化的城镇才算“美丽”,对自己工作的价值,这家博物馆如今有了更多的自信。

德清博物馆承担域内文物保护修缮工作。全县87处文保单位,按规定每年至少巡查两次,这占据了费胜成大部分的工作时间。“挨个看一遍也要十几天,如果需要修缮,就没有时间表了。”费胜成说。

因德清探索城镇建设和文物保护“共路双赢”而走到“前台”的县博物馆,也不是没有遇到压力。

藏品看着不多,但人手更少,日子看着冷清,但事无巨细。正因为如此,“额外”付出时间精力去参与美丽城镇建设,一度部分馆员想不通。 春节期间,有人给俞友良短信拜年,调侃他“搞事情”。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我们自我感觉很好”,俞友良很淡定地“敲”下一行文字回复。

“博物馆研究德清传统文化,发掘保护德清文物,把德清历史文脉通过实物、资料连接起来,让德清的城镇因有文化而更美丽,功莫大焉!”姚明星说,美丽城镇建设更是文博人展示才华、体现价值的大好平台,应该主动融入、主动参与,“围绕中心服务中心,文博人就更有存在感。”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博物馆 城镇 建设 德清 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