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何香久:探访卢照邻

2017年04月24日 08:52 | 作者:何香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具茨山在河南禹州。

这山风景壮美,山势险峻,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幽谷中鸟声纵横,古木参天,鸣泉飞瀑,烟云空濛。因轩辕黄帝曾在这里修炼,所以又称始祖山。

初唐诗人卢照邻当然喜欢这座山。

他几乎倾尽囊中所有的积蓄,在这山下买了数十亩地。建了一处住宅,疏凿颍水,环绕左右。

在这块地上,他还给自己修了一座坟墓,更多的时候,他住在自己的坟墓里。

那个时候,他已经病得很重了。纠缠了十几年的恶疾,把他摧残成了一个半生半死之身,羸卧不起,只能每天怅然地看着墓穴外的满目青山,喟然长叹:“岁将晏兮欢不再,时以晚兮忧来多。东郊绝此麒麟笔,西山秘此凤凰柯。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

在这之后不久,他自投颍水,为自己悲惨的一生做了一个令人扼腕的了断。

那年,诗人刚刚44岁。

实际上,这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与自己、也与这个世界毅然诀别的诗人,他对人生有着多么深重的眷恋啊。

卢照邻,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祖上是名门望族。卢照邻少有才气,10岁就学于曹宪、王义方等名师,博学善文章。大约在20岁的时候,他在梁州做邓王李元裕府上的典签,得以伴随邓王左右。典签这个官职始于宋、齐两朝,最早是皇帝为了便于控制和监视诸王宗室,派心腹帮助诸王批阅公文,甚至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虽然是不入流品的小吏,但位置却十分重要。“典签每年还京数次,王子(刺史)贤否,常出其口,于是权威日重,致有诸州但闻有签帅,不知有刺史之语。……后遂无足轻重。”(《南史·吕文显传》)到了唐代,诸王亦有典签,仅掌表启书疏,宣行教命而已。邓王李元裕是高祖李渊第十七子,雅好经典,据说府中有书十二车,满腹经纶的青年才俊卢照邻极受邓王爱重,把他比做司马相如。高宗麒德二年,邓王病逝,卢照邻不得不离开邓王府。不久,在兖州遭横事被拘,经过友人的奔走救援,才得以出狱。后谋得四川益州新都尉的官职,赴任途中与王勃相遇,赋诗以纪之。乾封二年秩满。总章元年回京,第二年便奉使归蜀,从此便滞留蜀中三年。政治上的失意让卢照邻十分颓丧,自知“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抱负已成泡影。咸亨二年(671),他回到洛阳。两年后他染风疾,遂去官,卧病长安,以至于手足俱废。

卢照邻是“初唐四杰”的先导。他与王勃、杨炯、洛宾王一起,为盛唐文学的繁荣在理论上导夫先路,在提倡诗风变革方面,卢照邻显示出他独特的诗学个性,他倡导以适意为宗,雅好清灵俊爽之格,尤重妙谐钟律,思无停趣。在创作实践上,卢照邻的诗则初步显现了盛唐文学的恢弘壮阔的气象。卢照邻的诗诸体兼备,尤擅七言歌行。其代表作《长安古忆》是初唐长篇歌行的扛鼎之作,全诗以清丽的词句、清迥的意境,借历史题材描绘长安的繁盛,展示了当时长安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揭露上层统治者的骄奢淫侈和互相倾轧,抒发内心深处的不平。这首六十八句的长诗,寄托古意,抒发的却是今情。“七古”中如此规模的鸿篇巨制,为初唐之前所未见。开篇铺叙长安豪门争竞豪奢的享乐生活和繁华长安的紫陌红尘,玉辇纵横,金鞭络绎,流光缢彩,活色生香。“梁家”即指汉代长安贵族梁冀,与他的狭邪艳冶形成对应的,是豪门歌儿舞女的浪漫风情,真写得花团锦簇。最后是诗人悲愤情绪的抒发,自比穷愁著书的扬子(扬雄),与豪华人物对照作结,带有不遇于时者浓重的伤感和怅惘,也有些“自了汉”的小情绪。这也是这首诗的旨趣之所在。胡应麟赞谓:“七言长体,极于此矣!”

这首乐府歌辞刚一传出,便洛阳纸贵,与当时骆宾王的《帝京篇》齐名,文采却更胜一筹。

卢照邻早期的诗作虽感时伤世,微有忧悒,仍有“领韵疏拔,时有一往任笔,不拘整对之意。”(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如“山水弹琴尽,风花酌酒频”、“唯余诗酒意,当了一生中”、“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等诗句,足以令人击节。

卢照邻的诗题材广阔,他的赠别诗突破前人窠臼,将政治抱负与身世际遇的感慨融入惜别的感情中,少了缠绵悱恻却增加了情感容量。如“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送二兄入蜀》);“风月清江夜,山水白云朝。万里同为客,三秋契不凋。戏凫分断岸,归骑别高标。一去仙桥道,还望锦域遥”(《还京赠别》)。他的边塞诗抒写塞外风云、征夫之思,记战事惨烈、叙西使经历,开有唐以来边塞诗之先河。如“马系千年树,旌悬九月霜。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陇头水》);“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雨雪曲》)“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紫骝马》)

卢照邻还有一些作品自述襟抱,表达了他不流于时俗、不同品格低下的人同流合污的情操。正是这种正直磊落、刚直不阿的性格,才使他与当世官场格格不入,难免会受到一连串的排斥、打击。也因为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慷慨昂扬的精神风貌,卢照邻被认为是唐代第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用“骚怨”精神进行创作的诗人。

《旧唐书》本传及《朝野佥载》都说卢照邻有文集20卷,《崇文总目》著录为10卷,今存《卢昇之集》和明人张燮辑注《幽忧子集》,均为7卷,《全唐诗》编录其诗2卷,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即据7卷本《幽忧子集》并作《补遗》。

卢照邻后期作品,有对命运抗争的激愤,对遭逢不测的控诉,又有惨罹恶疾的无奈与凄绝。卢照邻一生命途多舛,《新唐书》本传说他“高宗时尚吏,已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独废”。张燮说:“古今文人奇穷,未有如卢昇之之甚者。夫其仕途不达,则亦已耳,沉疴永痼,无复聊赖,至自投鱼腹中,古来膏肓亦无此死法也。”卢照邻这个病才子,一辈子总为“贫”字所困,而病魔又无时不在纠缠着他,可以说,人生的种种不幸,他都已经历过了。恶疾十数年而不愈,患病之初,卢照邻曾到长安问医,拜药圣孙思邈为师,但他的病情仍然没有好转。于是隐居太白山,结交道士,服用丹药以自治。据《唐才子传》记载,卢照邻当时服用丹药,治疗过程中,父亲病逝仰噩耗传来,卢照邻悲痛欲绝,号恸不止,于是他的身体更加虚弱。他曾向洛阳名流乞求医药,病情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越发严重。在这个时期,家道中落,父亲病亡后不久,弟弟也英年早逝,卢照邻忍受着病痛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内心十分苦闷。他不得不离开太白山,到龙门山隐居,“以惠兰为九族,以风烟为四邻,朝朝独坐,惟见群峰合沓;年年孤独,常对古树轮囷。”(《悲今日》)这个时候的卢照邻,差不多已完全残废,自喟“一臂连蜷”,“两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这对一个志存高远的诗人该是多么不堪忍受的打击。

被命运撞得鼻青脸肿的卢照邻却没有被命运击倒,他仍然同命运做着顽强的抗争,《五悲》、《释疾文》等名作,就是在他经受着政治上的挫折和顽疾折磨的双重厄运作弄下写出来的。

对卢照邻等“四杰”的评价,时人及后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四杰”的创作不过是齐梁余风的继续,所谓“犹沿六朝遗派”。陆时雍《诗镜总论》即谓:“古雄而浑,律精而微,‘四杰’律诗,多以古脉行之,故才气虽高,风华未烂。六朝一语百媚,汉魏一语百情,唐人未能辨此。”并指出“四杰”之作“时带六朝锦色”。(《诗镜总论》)杜甫则赋诗力挺,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他认为“四杰”虽未完全摆脱六朝浮艳诗风的影响,但从内容上已经突破了宫体窠臼而别开新面,吐露出一种刚劲、清新的气息。

现当代评家也充分肯定了“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地位。刘开扬认为“四杰”诗的内容是丰富的,继承齐梁诗而把齐梁诗加固以改造,不仅给沈、宋,而且更给陈子昂、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他们得以把唐诗发展到全新的阶段”。闻一多指出,“初唐四杰”的贡献在于使宫体诗“由宫廷走到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若没有卢、骆,哪曾有刘、张,哪会有《长恨歌》《琵琶行》《连宫词》和《秦妇吟》,甚至李、杜、高、岑呢?”并特别推重卢照邻,认为他的诗是“窒息的阴霾中,细弱而疲倦的虫吟里的一声霹雳”。(《宫体诗的救赎》)

窃以为,这是对卢照邻的诗最贴切的褒奖了。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文史馆馆员)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何香久 卢照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