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武义青:谱写“经世致用”篇章

2017年05月09日 11:12 | 作者:高新国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武义青简介

河北省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委员,民建河北省委副主委、石家庄市委主委,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全国经济复杂性跨学科研究会执行理事长,河北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省政府参事。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北省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彩C2017-05-09zx801_P_1_478_668_1031_1450

武义青特别喜欢钟南山院士的一句话:“人不应单纯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

武义青说自己是个“没有故事”的人,他的话题永远是他的专业,他的故事一直是他所关注的事业。

4月1日,雄安新区消息公布后,武义青比之前更忙了:倡导成立河北经贸大学雄安开发研究院、参加在南开大学举办的“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及政策高端论坛”……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这位“活跃”的经济学专家,最常告诉学生们的话却是“做研究要坐得住‘冷板凳’”。武义青特别喜欢钟南山院士的一句话:“人不应单纯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人如果没有理想,会将身边的事看得很大,耿耿于怀;有了理想,身边即使有不愉快的事,与自己的抱负相比,也会变得很小了。”

武义青自己的理想是——在数字和曲线构成的逻辑图谱中,不断谱写出经世致用的新华章。“不做无用之研究”,武义青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现实问题解决,而其连续三届省政协常委的经历更感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才能“不提无用之建议”,使参政议政作用发挥得更充分,也使自己的理想更丰满。

“天道酬勤,只顾攀登莫问高”

今年4月初,武义青本已邀请北京、天津方面的专家,给他所在的河北经贸大学的学生,举办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的讲座,建设雄安新区的重磅消息一出,使原本就颇具吸引力的讲座更加应时应景。

“让大学生全面了解,有利于他们毕业后更好地参与其中。”武义青认为,大学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生力军,“他们不应该只知道概念,还应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进协同发展。”他有个设想,就是将此活动拓展到其他高校,让更多学生从中发现成长机会。

在武义青看来,大学阶段是学以致用的重要培养时期,一位老师、一堂课、一场讲座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或许会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他也一直在给学生创造这种条件,一方面扩展学生知识面,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寻找发展方向。

这种理念的形成,也与武义青的求学成长经历紧密相连。

出生于工人家庭的武义青,从小就对工科感兴趣,1980年考入河北机电学院(现河北科技大学)攻读机械工业企业管理专业,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重要的人生导师——贾雨文老师。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贾雨文曾师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吴文俊和系统工程专家许国志,在国内开创了主动性决策理论研究,受其影响和指导,武义青逐步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势分析,通过对生产率、竞争力、增长质量、增长方式等分析研究,判断资源发挥效能的条件和程度。大家的治学精神也从贾雨文渐渐传递给武义青。

武义青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想用学校独有的氛围进一步充实大脑。”从河北机电学院到河北财经学院再到河北经贸大学,10年磨砺让武义青在当时的数量经济新领域崭露头角,并涉猎技术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政策分析等多个领域,形成自己坚持问题导向的独特学术风格。

“天道酬勤,只顾攀登莫问高。”是武义青学术追求的座右铭。

“我不会跟在别人后面跑,但不介意别人跟着自己跑,做核心技术,不担心别人会超越自己。”武义青不断丰富理论内涵,在区域产业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许多被权威学术刊物收录或转载。

“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方式”研究,是武义青坚持问题导向,让理论走出象牙塔的重要标志。

1992年他提出的一种“效益系数确定”方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量化研究,具有一定突破性。时隔10年,他的方法得到中国社科院有关专家肯定,在《中国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中被总结为“竞争优势和规模优势法”,并认定为当今世界竞争力评价理论四种代表性方法之一。

武义青没有止步于此。他在问题导向下,持续攀登。

“经济转型,绿色发展,唯GDP的增长方式需要‘改良’。”三四年前,武义青开始“改良”自己的方法,关注能源、资源因素影响,进行“绿色生产率”研究。用数据说话,不玩概念游戏,他通过对河北省11个设区市连续4年经济发展动态实证研究,为各市节能降耗、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使他的“绿色生产率”研究方法更具实用性,再次领先一步。

“大气”的氛围才能孕育博学的“大师”。武义青做学问严谨,但追求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他要求研究团队加强与外界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对内加强学术交流,增进团结协作。从2000年起,武义青在他管理的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发起“双周论坛”,现已扩展到全校,成为一个开放的论坛,至今已举办176期,起到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是抓手”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发表重要讲话,并提出七点要求。这令武义青兴奋不已,他长期关注的京津冀区域发展将进入快车道。

说起京津冀协同发展,武义青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对此有太多感触,一言难尽。”

从上世纪90年代河北省提出“两环(环渤海、环京津)开放带动”战略开始,武义青就关注并研究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见证了此后提出的京津冀都市圈、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变化,领略了在“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区位优势下,河北省自我突破谋求发展的持续努力。

但以往不论河北发展战略如何调整,对河北感情深厚的武义青都感到,“河北有点剃头挑子一头热,与京津之间似乎总有一种无形的屏障阻隔,一体化发展过多沦为概念。”

自2013年起,国家领导人在天津、河北、北京调研中反复提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可能是出于一种职业敏感,或是长期关注希望出现的结果。”武义青知道,京津冀区域发展的这盘棋“活”了。

“科研成果最怕的就是睡大觉。”说话一向平和的武义青,谈到国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显得很激动,因为他和他团队的许多前瞻性研究成果或许有了用武之地。

2012年汇编的《京津冀产业分工与合作机制研究报告》,详细记录了武义青和他团队的研究成果,从京津冀城市定位、合作重点领域、合作机制建立等多个方面,阐述分析了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现状,许多建议得到河北省领导批示。他关于《加快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的建议,荣获河北省“我为‘十二五’规划献一计”金奖,武义青更是受邀参加省政府召开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工作调度会”,进行专家讲解。

有研究基础,现在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武义青更加觉得有做不完的事情。“关键是要加快河北补齐短板的步伐。”他认为,“创新”应该是一个重要“抓手”。

编辑:位林惠

1 2

关键词:武义青 京津冀 协同发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