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探访临终关怀试点单位:一年亏损两百多万

2017年05月15日 16:52 | 作者:宗媛媛 |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现状

事先跟家属声明 不做有创抢救

北五环外北苑路附近,一栋灰底红墙的五层小楼矗立在巷子入口不远处。作为“医养融合”型医疗服务模式的试验田,这里从2014年底开始,便在原有的东城区汇晨老年公寓基础上,挂上了隆福医院北苑院区的牌子。位于四层的医疗区,专门留出20张特殊的床位。虽然看不到任何带有“临终关怀”字样的标识,但医护人员和家属都明白,大多数老人将在这里画上生命的句号。

上午9点,柔和的阳光透过落地玻璃窗洒进房间,80岁的王老先生穿着蓝黑相间的格子衬衫,安静地躺在病床上,35平方米的三人间病房显得格外敞亮。

“我来看您了,感觉还好吗?”牛秀茹副主任带一线医生过来查房,微笑着俯身问候。王老先生鼻腔里插着氧气管,几乎说不出话来,但还是用眼神努力做出回应。牛秀茹看了看老人的精神状态,又向一旁的护工了解老人吃得怎么样、大小便如何、睡眠好不好。

去年九月,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王老先生因突发脑梗住进了某三级医院的神经内科,病情得到控制后回家不久,又因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转入呼吸科治疗,一住就是三个月。

“医生说他这种情况以后只能长期卧床,继续住在大医院已经没有什么意义。”王老先生的女儿表示理解,但现实让她很为难,“我爸每天都要吸痰,家里实在没条件,即便雇保姆,也做不来这么专业的事。”

在医生的推荐下,王女士很快找到了这里,“这边能提供基本医疗,又不过度治疗,刚好跟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此前住院时,王女士曾目睹父亲的插管过程,“整整二十分钟都没插进去,太受罪了。”入住之初,王女士便跟这里的医生表态,“真到了那一天,不要再浑身插管或做胸外按压,尽量让父亲能少一些痛苦。”

半年来,王老先生的状况虽有反复,但总体比预想中要好,这让王女士感到很欣慰,“剃头、擦身都很仔细,翻身也及时,一直没有褥疮。我妈身体不好,刚开始那会儿每天都在担心。我爸住过来以后,她心里踏实多了。医生平时在沟通中也会一点点渗透,告诉她生老病死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帮她慢慢接受最坏的结果。”

“我们事先会跟家属告知,不做任何有创抢救,理念上达成一致很重要。”负责院区工作的王红主任表示,临终关怀的内容更多是人文,而非医疗,“我们会把房间布置得更温馨,管理上也比普通医院更加人性化。老人弥留之际,可以转到告别室,里面有沙发和衣柜,尽量淡化医院的痕迹,使其更像家里的环境,让家属有一个单独的陪伴空间。病人去世后,我们会对家属进行哀伤辅导,帮他们调整情绪。”

编辑:梁霄

关键词:探访 临终 关怀 试点 单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