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城市高架的下半身暴露了城市的品位

2017年05月17日 09:48 | 作者:冯仑 | 来源:新华思客
分享到: 

纽约皇后广场鸟瞰

二十世纪的城市高架,被誉为追逐梦想的通道,是城市流动的、纯粹的基础设施。在二十一世纪,城市的逻辑变了,城市回归人性。原先修起的城市高架,却把城市文明赶进了死胡同。

欧洲绝大部分城市已经拒绝了城市高架,南京、济南紧跟其后。波士顿“大开挖”工程除掉了滨水高架,改成地下立交;首尔的清溪川高架复原为城市绿色空间;纽约的高线公园成了铁路高架再利用的典范;同在纽约的皇后广场,则把多重立交打造成功能丰富的公共空间。

最近,纽约滨水空间重建工程,有分析图之王美誉的 BIG,竟然在高架下设计了一家影院。

时间是无止境的,我们不可能站在时间的终点,看见某一个事物的结果。

不管高架路的设计寿命多长,是不是百年,即便是千年,它的使命都可以在任一时点终止。城市在自我的运动和演变中,要在不同时期,自觉地找到新的承载形式。

城市高架也不例外,也有它的宿命。即便它总以健硕庞大的身躯示人。

远亲,还是近邻?

人们喜欢发现新东西的滋味,更渴望熟悉事物所带来的惊喜,倾向于选择自己认得出的、而不是陌生的事物。

西方城市熟悉古希腊的传统,公共属性,所以它们所创造的城市明星项目,大多是公共空间。它一次次地更新城市,却重复地讲述相似的故事,其所津津乐道的,也正是老话里的新思想。

公共空间还要被公众所关注,在西方城市做项目,公众的关注比纯粹的实力更易赢得成果。东方城市则不同。东方城市是古今拼贴的,现代与古典之间,没有可以对话的城市语言。

城市里的每块土地都很具独立性,正因为地块之间较高的独立性,城市整体形象非常灵活,也非常多变。以至于人们在日本常常体验的是零散的招牌和符号,对整体的空间模式,无法做出客观判断。

编辑:梁霄

关键词:城市 高架 品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