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专家谈大龄单身:大龄不是生理概念 是心理概念

2017年06月02日 10:18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大龄单身只是issue,不是problem

彭凯平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大龄单身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现象,在美国也有很多电视剧描写大龄单身青年的焦虑,只不过在中国语境中,这种现象显得更加突出。

一方面,中国文化一直强调早婚早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结婚是一种职责,从文化的角度,面对大龄单身现象,中国人一时适应不了这种落差;另一方面,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农业社会,结婚是很容易的,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发生变化,飘浮的心灵面对外部世界,找到合适的伴侣可能有困难。

彭凯平认为,单身、独立,这本身是一种正常的状态。单身甚至还有一定优势,比如,相对受教育的机会多,没有家庭牵扯,可以自由地追逐自己的梦想,有更多机会施展职业才华,有更多选择的空间……前提是,这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你不在乎外界压力,愿意单身,这就一点问题也没有。

“大龄未必是坏事,但因为大龄单身带来了孤独感、失落感、压力、挫折感,这才是问题。”彭凯平说,“我们都是集体文化的产物,我们愿意和大多数人一样,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年轻人面对大龄单身,容易感到矛盾和失调。”

在传统文化中,中国人容易把不符合常规、不合常情、不随常态的人,都看成是有问题。“其实我们想一想,常规常态常情也是经常变化的,很多人做同样的事情,就是所谓‘新常态’。不要把这样的问题看成problem(造成障碍的问题),这只是一个issue(讨论中的问题)”。

彭凯平说:“我们见过死气沉沉的20多岁,也见过充满活力的40多岁,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不一定一致。大龄不是生理概念,是心理概念,不是一个具体数字,是你自己的感受。”

男性从婚姻中获得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高于女性

尽管大龄单身越来越普遍,但从历史的维度,婚姻仍是难以改变的社会制度,人类发明过不少“异类婚姻”。在上世纪60年代,西方盛行性解放运动,有过“公开婚姻”“社区婚姻”等尝试,但都没有成为主流。无论哪个国家和文化,都选择了一夫一妻制度。

彭凯平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无论从生理、心理还是人类进化的角度,人是需要婚姻的。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人类进化研究中心教授、以研究两性关系著名的海伦·费雪博士做过大量研究,证明绝大部分人都要进入婚姻状态,没有哪个朝代和文化是没有婚姻的,这是最有利于人类生存、繁衍、发展的社会机制。

显而易见,婚姻为繁衍后代提供保障,也为人类提供稳定的性满足;而且,婚姻对心灵也有很大的慰藉。彭凯平说:“你有人爱、有人等、有人照顾、有人支持,这种感觉非常重要。婚姻提供了亲情,人类需要忠诚、相濡以沫,这种感受比爱情要强烈和稳定。”

大量心理学研究发现,男性从婚姻中受益超过女性。比如,男性结婚后,平均寿命延长7年,女性只延长2年;另外,男性从婚姻中获得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高于女性,女性要生孩子,男性只要有妻子和家庭,就有一种自我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尊严感;善于交流和沟通的妻子也能为丈夫带来更多的社会关系,“夫人外交”就是一例实证;男性的生理特征决定其喜爱冒险,但结婚后他会变得更加稳定。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专家 大龄 生理 概念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