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政协协商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眼中的香港回归二十年

2017年06月30日 08:02 | 作者:纪娟丽 刘圆圆 徐金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紫荆花开 香江春来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眼中的香港回归二十年

人民政协网北京6月30日电(记者 纪娟丽 刘圆圆 徐金玉)6月的香港,天高海阔,鳞次栉比的高楼,展示着这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国际化大都市的风采。

t016e7622f7d2bf820a

20年前的那一天,港区全国政协委员们永远不会忘记——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会展中心,伴随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和紫荆花红旗徐徐升起,香港,穿越156年岁月沧桑,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时间是最好的证明。1997至2017,香港回归20年,委员们看到,在“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中,在700多万香港同胞、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东方之珠风采依旧,明艳的紫荆花正在香江两岸盛放。

“一国两制”谱华章

位于香港观塘工业区的香江国际大厦,外观看上去,如同一个加工厂。走上二楼,却是一派古色古香的中式场景,一个茶生活空间跃然眼前。

“这里原来就是一个纺织品加工厂。”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香江国际集团董事长杨孙西一边领着记者参观一边介绍说,香港回归后,依托内地市场,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如今,香江国际成为一家现代化跨国公司,起步于香港的这间加工厂也早就完成了历史使命,正打算迎接新的挑战。

20年,这个企业的巨变与香港回归的历程息息相关。正是为了纪念香港回归20年,讴歌“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杨孙西布置了眼前这个会场:墙壁两侧挂满了中国传统山水画,这是香港回归那一年,他特地邀请内地画家为纪念回归创作的。“如今,大部分画家都已故去,但他们对香港回归的祝贺和期待永远留在了纸上。”

“秋雨春风二十年,龙腾海宇碧云天。常州水曲扬帆正,大澳鱼肥踏浪欢。追梦人生不怨命,放怀世界切随缘。香江名曲凭谁写?一曲还放狮子山。”在一幅《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志庆》书画作品前,杨孙西一字一句地念道。时光仿佛回到20年前,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杨孙西与筹委会一起,为香港回归做了大量工作。在会场入口处,杨孙西站在一张邓小平的照片前,说,“香港的今天得益于邓小平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20年,香港用发展证实了这一点。”

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香港面临全新机遇。杨孙西计划将这座大厦建设成为茶叶拼配中心,致力于通过香港平台,加强中国茶与世界的沟通与连接。

放眼历史长河,一个企业的发展不过小小扁舟,但却共振在时代发展的脉搏。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南益实业集团董事长林树哲对此深有体会。作为最早回祖国内地投资的企业之一,林树哲所在的企业被称为闽南的第一枝报春花。当时,很多人对他说,“林先生,你很爱国呀。”林树哲却坦言,“客气了,我们主要是为了寻出路。”

林树哲说的真的不是客气话,而是当时香港实实在在处于发展瓶颈。上世纪80年代,香港工业起飞,但仅有四五百万人口的香港,劳动力严重不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和香港回归,我们今天也不过就是香港的一个小企业,不可能发展成多元化跨国经营的集团公司。”正是有了这些敢于吃螃蟹的人,他们获得的成功,才打消了一些人的疑虑,港资企业去内地投资成为潮流。

“20年前,‘一国两制’是对香港和国家最好的制度安排。20年后,‘一国两制’促进了香港的继续繁荣稳定。”林树哲以一个鲜明的对比举例说,从1984年中英谈判开始,很多人由于对中国缺少信心,纷纷排队等待移民。最近的数据显示,近来持香港特区护照的人数持续增加,很多移民海外的人看到香港依然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他们又回来了。

东方之珠放光芒

“你们看,香港回归20年来,从太平山顶往下看,灯光更加灿烂,谁也不能否认香港这20年来的发展。”站在太平山顶,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光集团主席林光如动情地说。

是时,已过夜晚22:00,太平山顶依然游人如织。“对面就是狮子山,狮子山精神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是香港宝贵的精神财富,回归20年来,这种精神也促进了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天,林光如刚从新加坡回来,回香港仅停留一天,他又赶赴深圳,连轴转几乎是他的生活常态。“一直是这样,忙起来才充实,已经成为习惯了。”

香港的变化,全国政协委员陈万雄看在眼里。“这里以前是海滩,孩子们就在这里玩。”车行西九龙,陈万雄指着林立的高楼说,这一片都是香港快速发展后,填海填出来的。“这个就是高铁西九龙总站,现在已经在收尾阶段了,未来,广深港高速铁路连成一片,交通的便利,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下,香港将迎来更好的发展。”

作为香港资深出版人,陈万雄对回归后香港出版社的发展了熟于胸。“回归20年,香港与内地出版业的沟通与交流明显多了。由于香港制度优势,借助内地资源,香港出版业有了新的机遇。”陈万雄正是这个机遇的受益者,由他策划的大型出版项目如《故宫全集》《中国地域文化大系》《中国本草图录》等,在世界出版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在香港回归后,也呈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书展越办越成功,有众多理由,但香港地位,却是造就成功的重要因素,书展的持续成功,也表示回归没有改变它包容和多元的社会文化特性。”陈万雄说。

回归20年,香港与内地在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走向深化融合,全国政协委员、寰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席林建岳见证了两地电影业的融合发展。“在内地的影视产业发展过程中,香港影视界积极参与,在艺术创作、电影技术,以至影院建设管理等方面作出了贡献,而香港也从中开拓了庞大的市场,达到两地电影业的互惠互利。”林建岳说,“一国两制”之下的香港,是国家文化事业重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电影产业“走出去”,香港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利用香港在电影产业上的国际化优势,将香港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电影产业枢纽,由中央牵头在香港设立国家电影产业统筹中心,利用香港在电影制作和推广上的经验,统筹、协调和研究与‘一带一路’电影产业相关的策略和事务,包括推广中国和相关国家的电影作品、开发相关国家市场等事项。”

背靠祖国,加上制度优势,20年来,香港不但保持繁荣稳定,而且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被评为全球最自由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回望香港发展,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通达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亚南认为,香港的经济腾飞始终与祖国呼吸与共。“第一次腾飞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第二次发生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可以预计的是第三次腾飞将是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因此香港要主动融入,让东方之珠继续绽放光芒。”王亚南说。

血脉相连相扶助

祖国是香港的坚强后盾,回归20年来,当香港遇到困难,祖国始终站在身后。

香港回归第二天,亚洲金融风暴爆发,这是香港回归之后面对的第一场严峻挑战。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福新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惠权回忆起那场风暴,仍心有余悸。他说,当时多个亚洲国家被风暴打得无还手之力,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同样面对金融风暴的冲击,不少人担心特区政府也会像东南亚那些国家一样无力抵挡。但是,危急时刻,中央政府及时出手相助,特区政府获得国家力量的支撑后底气大增,最终稳住了股市,在祖国的支持下,香港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长了香港人的志气。

2003年,SARS疫情在香港蔓延,不但造成严重伤亡,更令香港经济跌入谷底。“楼市与回归时比较急跌7成,人们悲观情绪蔓延。”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侨界社团联会主席、裕华国货董事长余国春回忆起那一幕,仍感慨万千。“我们裕华商场空无一人,特别冷清,比经济不景气更让人恐慌的是人们的悲观情绪。”余国春说,就在这个时候,中央政府大力施以援手,雪中送炭,不但无偿向香港提供大批抗疫药品和器材,国家领导人还亲赴香港疫情重灾区和医院视察慰问,更推出一系列措施支持香港经济复苏,包括成效显著的“自由行”政策,到了今日,旅游业已经成为了香港的重要支柱。

血脉相连相扶助,国家对香港大力支持,当祖国内地发生重大灾害时,香港同胞也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2008年,四川发生“5·12”大地震,同胞遇难,必须心手相牵,香港侨界社团联会前往受灾最惨重的北川中学。“看到学校的灾情,我们当场决定由时任中国侨联主席林军代拟信函给温家宝总理,提出动员海外华侨华人援建北川中学的建议。”余国春回忆说,回到香港后,香港侨界社团联会随即在香港发起捐款倡议,得到了香港同胞的积极支持,很快筹集到首批善款1720万港元。

祖国的每次重大灾害,都牵动着香港同胞的心。而得益于祖国改革开放的香港同胞,也积极在内地捐资助学、扶贫济困。作为金利来集团现任掌门人的全国政协委员曾智明,接过父亲的“接力棒”,除了主持集团公司的业务拓展、延续父亲的商业成功外,更秉承父亲的爱国情怀和善举。

“父亲自小家贫辍学,是新中国成立,靠国家的助学金,父亲才得以重返校园,完成中学和大学教育,为事业的发展打下基础。所以父亲那时就许下承诺,只要他有能力,就要不断地回馈社会。”在曾智明看来,慈善是父辈留下的好传统,所以,他虽然在香港出生长大,但从小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2007年12月,曾智明接替父亲,分别出任曾宪梓名下的三个基金会: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会、曾宪梓体育基金会的理事长。“做慈善,也是一种传承,不在乎钱多少,量力而为就好。如果每个人都有回馈社会的意识和理念,那我们的社会一定会越来越好。”曾智明说。

齐心协力圆梦想

青年是香港的未来。“香港回归祖国,并非是简单地让五星红旗飘扬在香港土地上,而要让民心回归、让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认同。”回归20年来,全国政协委员杨志红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青年活动中,并在2014年创立了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库。

让青年了解祖国,要靠文化历史来推动。沿着这个思路,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库举办粤剧专场推广,组织香港青年赴北京、天津、广州、中山交流,一系列活动既让香港青年了解到国家经历过的苦难历史,又让他们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祖国取得的骄傲成绩,让香港青年加深了对祖国了解与热爱。

从去年9月开始,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库还通过区议员推荐,帮助那些没考上大学的孩子们对接到内地上职业高中。去年,智库就帮扶了20多个高中毕业生,到国内学电工、烹饪,缝纫、装修等不同专业,学费和路费都由智库资助。“一是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学到一份谋生的技术;二是利用去内地学习的三年时间,很好地认识祖国的发展变化。”杨志红说,“做青年工作,要从根上帮助他们。希望能在香港开设类似的专业技术学校,帮助香港基层年轻人学到技能,找到一份可以在社会立足的工作,才能保持香港的长期稳定繁荣,共同实现中国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全国政协委员、黄埔军校二期毕业生、六期政治部主任胡靖安将军长女胡葆琳看来,这个梦想的实现从没有向现在这样接近。

香港回归祖国后,实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展现出勃勃生机。“这也促进了澳门的顺利回归。”胡葆琳说,“香港有‘一国两制’的便利和优势,成为联系内地和海外的超级联络人,也成为促进两岸交往的平台和桥梁,可以说也是两岸的超级联系人,可以为两岸和平统一多做工作。”

身上流着黄埔精神的血,胡葆琳便以黄埔精神为纽带,为两岸交流而努力。“香港回归为两岸的交流交往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黄埔后代,更要为两岸出点力。”2009年,胡葆琳率团,带领香港黄埔后代前往台湾,了解了台湾黄埔师生的情况。而她作为发起人和创办人之一的“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也成为一年一度两岸黄埔人盼望的活动。

2014年,在黄埔军校成立90周年之际,胡葆琳更将第五届“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移师香港。为了让香港学生了解历史,她组织学生作为开幕式的迎宾,参与到活动中来。起初看到学生无精打采的模样,胡葆琳非常担忧,她跟学生们语重心长地讲:“当年黄埔将士的年龄比你们大不了几岁,他们走上战场是为了什么,为了国家统一,为了领土完整,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我们要把黄埔精神融入到行动当去。”活动当天,当学生们英姿勃发地站在会场两侧,夹道迎宾,听着口令“唰”地敬礼时,胡葆琳非常惊喜。仿佛黄埔精神的血液,也流淌在了这些学生的身上。

“今年是全民族抗战80周年,7月5日,我还受邀去台湾参加纪念‘七七’抗战80周年活动,为了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胡葆琳说。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香港 香港回归 全国政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