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老人贪图高额回报落入圈套:钱没赚到房子没了

2017年07月25日 11:39 | 作者:谢文英 | 来源:检察日报
分享到: 

老人屡屡被骗问题在哪

在一系列骗局中,老人的境况确实令人同情。但是,反观整个骗局,老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呢?采访中,记者询问了几位老人,他们中间有的认识到自己贪图高额返利结果上了当,也有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

常年关注诈骗案件的全国人大代表、格力集团副总裁陈伟才说,这类欺诈案件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受骗者皆因贪念而中招。文中描述的“骗局”其实漏洞百出,按说六七十岁的老人阅历丰富,本不应该成为容易受骗的弱势群体,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究其原因可见,在这些欺诈案件中,几乎没有一位老人与家人提及此事,为贪图高额回报,更多的老年人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对法律风险的疏忽大意,而骗子利用的,正是老年人对自己权利的疏忽。在北京市人大代表、致诚律师事务所主任佟丽华看来,骗子之所以锁定老年人,是利用老年人辨别能力弱,对社会上的欺诈现象防范意识弱。

政府在大力倡导“以房养老”的同时,非常清楚地介绍了如何以房养老,如果稍加留意,老人也就不会轻信骗子们承诺的山寨版“以房养老”。陈伟才认为,经历了这场骗局之后,老年人需要冷静客观地加以分析,汲取教训。否则,在下一场骗局中,很可能还会成为受害者。

应对“银发收割”需要形成合力

佟丽华说,在整个骗局中,每一步都是欺诈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如果孤立地看,签订《借款合同》、委托书,并进行公正,貌似合法,但是从整体看,就会发现很多法律漏洞。

“这对我们如何保护老年人权益提出了很大挑战。”佟丽华说,很多欺诈案件呈现出组合拳、职业化特点。只有调查清楚全部环节,才能发现哪些是诈骗犯罪、哪些是民事欺诈。但遗憾的是,有的环节被以刑事诈骗或非法集资在处理,有的环节在法院民庭打民事官司,这种割裂的处理局面不仅难以保障老年人权益,也难以有效打击欺诈行为。

其实,类似诈骗行为在2014年就出现过,时至今日愈发猖狂,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欺诈链条始终没有被斩断。尽管广某已被检察机关批捕,但目前来看,链条上的其他人还都没有引起执法部门的注意。或许过段时间,换个投资名目,换个王某、赵某实施欺诈,类似的“银发收割”还会卷土重来。

因此,佟丽华建议执法机关站在保护老年人权益的角度,从整体上研究这一链条,确认不同的人在这个链条中的不同的角色,以及应该如何承担法律责任。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四川鼎立律师事务所律师施杰认为,在整个案件审理中,之所以要经过侦查、起诉、辩护和审判等环节,就是要达到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效果,有效避免冤假错案发生。如果强调统筹协调办案,各执法部门间的制约、监督机制很可能会失效。面对新型案件,施杰认为,从完善法律或通过司法解释途径解决,比较可行。

及时立案是斩断诈骗链条的关键一环。据受害的老年人反映,他们普遍遇到了立案难问题。施杰坦言,主要因为国家严格禁止公安机关介入经济纠纷,而对于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的界限又不清晰,操作性不强,所以公安机关判断是否刑事立案,格外谨慎。宁可不立案,也不能立错案。针对此,施杰委员建议有关部门尽快明确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的界限。(文中署名均为化名)

采访手记:

采访中,记者曾被很多老人问过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公证处这么一个穿官衣的办事机构,也骗人呢?”

的确,如果这一系列案件中,公证员就公证内容向老人陈述,或进行必要的提示,就可以避免接下来的损害。然而,格式化的文书,以及没有向老人作任何说明和提示的询问笔录,都暴露出公证环节中的不规范。

对此,司法部已经在着手调查。据司法部网站发布的消息,北京市国立公证处因近期接连发生数起为不真实的事项出具公证书,导致当事人房产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买卖或抵押的情况,两名涉事公证员被北京市司法局吊销执业证书,国立公证处也被处以警告、罚款,并处没收违法所得的行政处罚。该公证处负责人也受到了免职处罚。谢文英

编辑:梁霄

关键词:高额 回报 圈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