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王者荣耀》与网游的焦虑年代 游戏是否成瘾?

2017年07月28日 19:26 | 作者:周甜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妈妈,她们都在玩《王者荣耀》,好像谁不玩,就可老土了”

苏小颖就读于天津的一所小学,今年6月小学毕业。她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六年级下学期开始,她所在班级的全部男生都在玩《王者荣耀》。“最开始只有一个男生玩,后来另外两个跟他要好的男生也开始玩,很快就扩散到了全班的男生。”他们班的男生有一个微信群,通常群里只要有人喊一声“开局王者”,立即会有很多人响应。

不过在苏小颖班上,大部分男生并不在游戏里花钱。张诚是个例外,他是《王者荣耀》在这个班的“发起人”之一,二年级开始玩游戏,是班里公认的“资深游戏玩家”。迄今为止,他在《王者荣耀》里已经花了9000块,这是班里人尽皆知的事情,他的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全部是《王者荣耀》相关内容。“他还帮别人充了很多钱,有的同学的家长不给钱,他就会赖着人家,让人家送他英雄,送他皮肤,整天跟人家说这事,一直说,一直说。”苏小颖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田丰也听身边人讲了这样一个真实故事,有小学生的微信账号里没有钱,他就给同伴50元现金,让同伴用微信账户帮他给游戏充值30元。“一旦这个孩子能够往游戏里充值,他在同伴中的地位一下子就上升了,这样的游戏等级会带到现实生活中来。” 随着观察的深入,田丰发现对于社交网络和真实社会关系的借重或许是《王者荣耀》在某一人群当中迅速传播的原因所在。

41岁的心理医生王晓丽应10岁儿子的要求,在她的手机里安装了《王者荣耀》,儿子还用她的微信账号加入了一个“王者荣耀玩家群”,经常和小伙伴在群里聊天。出于好奇,从没玩过《王者荣耀》的王晓丽自己也玩了起来,刚进入游戏,声音一响起,一旁的儿子就凑了过来。

“选诸葛亮,后期很强的!”“打野!”“补刀!”“小心偷袭!”尽管有儿子在一旁不停“支招”,作为新手,她还是在开局不久就被秒杀。

“你还是看我玩吧,别坑队友了。”儿子要回了手机,这样说。

和王晓丽一样,当一个从没玩过《王者荣耀》的家长对孩子提出“也想玩一玩”的要求时,通常会被孩子拒绝。孩子们担心父母会让他们在同伴玩家中“丢脸”。

田丰在体验《王者荣耀》时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在《王者荣耀》中,基于固定模式战斗的一方几乎可以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随机模式战队的对手,而要从随机模式战斗进入固定模式战斗,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同伴玩家,以此“抱团取暖”。“正是基于平等的游戏设计,成绩取决于战术和配合,战术和配合取决于默契,默契取决于互动,使得每个玩家都会有抱团取暖的倾向,从而带动他的周边人群和社会关系网络一起来玩游戏。”田丰这样记录下对《王者荣耀》的体验。

在《王者荣耀》中,玩家与玩家的互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战斗和交流。在田丰看来,这两种基本的互动形式构成了这款游戏内外的所有情景。

王思静就读于河南南阳市十五小学,这是全市最好的小学。班里有96人,王思静是这个班的班长。六年级下学期开始,“王者荣耀”经常出现在班里同学课间的话题中。“哪个人物用着顺手,哪个皮肤买了没有,一个同学买了这款皮肤,另一个同学没买,买了的人就感觉特别‘炫耀’。”王思静说,她做了一个统计,全班至少有70人在玩《王者荣耀》。除了本班的同学,她身边几个跟她不在一个班里的好朋友,最近也都在同学的推荐下开始玩《王者荣耀》。王思静从没玩过《王者荣耀》,她发现自己经常没法加入同伴的谈话。

“妈妈,她们都在玩《王者荣耀》,好像谁不玩,就可老土了。”王思静有天和妈妈聊天时这样说。

“娱乐是人的天性,是小孩子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什么游戏会在一个班级里迅速扩散开,因为它成了小孩社会化的一个符号。就跟当年我们读金庸小说一样,你要不看,就没有谈资。” 在田丰看来,王思静正在遭受着被群体排斥的孤独。

田丰的女儿不玩《王者荣耀》,他说,如果女儿喜欢玩,他绝不反对。有段时间,女儿喜欢玩《植物大战僵尸》,他主动传授女儿技巧,他认为这是必要的童年阅历。“如果到了18岁,还没打过游戏,家庭教育一定是失败的,进了大学后一定会拼命打游戏。”田丰说。

田丰想起了自己的小学时光,虽然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但他并不孤独。那时候一家人住在小院子里,大家彼此都熟悉,邻里之间经常串门,大人们一起打麻将,小孩子一起玩耍,自然而然就“社交”了。如今,集体生活几乎消失,个体化越来越突出,孩子,尤其是大城市的孩子,正在经历放学后一个人的孤独。某种程度上,游戏是他们对抗孤独的一种方式。

编辑:梁霄

关键词:王者荣耀 网游 焦虑 游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