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如何打破“数据孤岛”

2017年08月02日 15:06 | 作者:彭波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前不久在采访中,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少地方都在提升行政审批效率,不约而同喊出了“一个窗口办结”的口号。不过,同为“一个窗口办结”,但其中的技术含量却不尽相同:有的是一个窗口一台电脑,通过部门间的数据交换、传输,在一台电脑上就能办理多部门的审核、批准工作;而有的,则是将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都集中在一起办公,群众在一个窗口提交申请,再由工作人员在后台帮忙跑腿办理。

“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是本轮行政体制改革的一大亮点。不过,要让数据跑起来,首先得有顺畅的传输通路。之所以有些地方还需要工作人员跑腿,原因就在于数据在各部门之间没能互联互通,数据传输还存在诸多“断路”。

尽管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已历经20多年,形成了相当完备的政府业务网和政府公众信息网,然而由于各自为政、标准不一等原因,造成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始终缺乏有效整合,结果形成了一个个的“数据孤岛”,大量有价值的数据资源不能发挥更大作用。地方上投入巨额资金建设的信息系统,也因为缺乏数据资源,导致原本设计的诸多功能全无用武之地,形成另一种浪费。

数据无法联通、不能共享,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政府部门错误地将数据资源等同于一般资源,认为占有就是财富,热衷于搜集,但不愿共享;有些行业、部门只盯着自己的数据服务系统,结果因为数据标准、系统接口等技术原因,无法与外单位、外部门联通;还有些地方,对大数据缺乏顶层设计,导致各条线、各部门固有的本位主义作祟,壁垒林立,数据无法流动。当然,也有的情况是出于工作机密、商业机密的考虑,那就另当别论。

其实,大数据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让群众少跑腿”,它还有更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分析,能够为政府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提供帮助,从而创新行政理念和工作方法,不断提升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如果说,基于个人的大数据分析,能够清晰描绘出一个人的脾气、秉性、习惯等,那么基于社会的大数据分析就能够挖掘出社会运行的潜在规律,帮助政府部门突破既有的逻辑思维和决策习惯,在问题与对策之间建立新的联系,为明确政策目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但这一理想目的必须建筑在数据能够互联互通的基础之上。倘若数据无法共享,那么分析得出的结论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好比“盲人摸象”,有的人觉得大象是根柱子,有的坚信大象是堵墙,但其实都是以偏概全。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还需进一步强化“大数据意识”,牢固树立信息化的决策思维。这不仅要在提高数据数量、质量上下功夫,更需要在数据联通方面勇敢走出去,切不可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短视者。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数据 数据孤岛 打破 资源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