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申泮文:爱国是心灵深处的化学反应

2017年08月16日 10:25 | 作者:陈建强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1425248294053126394

申泮文

973344039240295797

1939年,申泮文在西南联合大学。

申泮文,祖籍广东省从化市,1916年9月7日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29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1936年考入南开大学化工系,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6—1959年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教员、副教授;1959—1978年任山西大学化学系副主任、教授;1978年起,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第一届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天津联合业余大学校长,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会会长,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等职。

1982年,已经66岁高龄的申泮文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他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政治自觉,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经常在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积极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申泮文十分重视高等化学教育与教学工作,长期坚持为本科生授课,是中国执教化学基础课时间最长的化学家。因为教学成果突出,他曾连续三届(2001、2005、2009)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所讲授和重点改革的化学课程《化学概论》,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他个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同时,他出版书籍达70余卷册,累计3000余万字,是中国著、译出版物最多的化学家之一。他统编或合编的《无机化学》和《基础无机化学》两部教材至今仍被广泛地用作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其中,《基础无机化学》还出版了维吾尔文版,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申泮文在国内率先开展金属氢化物的科学研究,他合成并研究了一系列离子型金属氢化物,包括硼和铝的复合氢化物;合成并研究了三类主要的储氢合金,研究了若干种非晶态储氢合金的合成和结构。离子型金属氢化物的合成路线,避免了应用昂贵的金属锂,至今仍是一项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他认为氢能在未来能源构成中必将占有重要地位。他用共沉淀还原法合成了镍基和铁基储氢合金,用置换扩散法合成了镁基储氢合金,使储氢合金的化学合成方法得以系统化,所得产品常比冶金法得到的更均匀、更易活化或活性更高,为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申泮文十分推崇南开创校校长张伯苓先生“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教育思想。“这8个字的南开校训,告诉人们要‘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只有德才兼备,才是赋予大学长久创造力的精神力量,才能实现日新月异。”

对南开校训的诠释,申泮文能滔滔不绝地讲整整半天,而且举例生动,字字珠玑。他认为,一所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探究知识的能力,更要注重精神塑造,养成一种浩然之气。“知识会不断翻新,但精神却可以成为一种人文的底蕴和血脉的渊源,积淀为大学和人生最可贵的力量。”

从1987年起,申泮文把自己收藏的图片制作成展牌和幻灯片,每年都自费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展览,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南开学子。200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他又亲自打印了南开大学被日军炸毁后一片废墟的照片,连同自己手书的“南开儿女奋起反抗”一并悬挂在校园里,号召大学生牢记历史,报效祖国。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孙万喜充满感情地说:“先生的爱国热情为‘公’,先生对化学学科的贡献为‘能’——先生用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南开的‘公能’精神。我们年青一代一定不负重托,做一个大写的南开人。”

申泮文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总结成一个公式:事业的成就=教育+勤奋+机遇+奉献,“而灵魂是祖国”。在南开校园,申泮文被师生们誉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践行者”。他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当践行者——我们办教育就是为了建设国家,只有每个人都爱国,国家才有希望。”

2017年7月4日,101岁的申泮文教授在津辞世。那位年逾九旬还在给本科生上课的老人走了,那位南开园里几乎所有人都熟稔的“白发先生”走了,那位经常颇为自得地称呼自己为“南开土货”的科学巨匠走了……在他的身后,留下的是以身许国的非凡足迹。

“要努力把年轻人培养成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尽一分力量”

申泮文曾经给自己的职业做了一个排序:首先是教育家,然后才是科学家。他说:“我感到自己身上有一种责任,那就是要努力把年轻人培养成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尽一分力量。”101岁的人生,有近70年站在讲台上,他也因此创造了一个纪录——中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

在三尺讲台上,申泮文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因为他特别喜欢在课堂上跟同学发生“化学反应”。

这位“南开土货”有着英国绅士般的风度——2004级本科学生彭宇星入学后聆听了申先生的《双语化学》课程后,不仅被他的渊博学识所折服,也被老先生的儒雅风度所感动。因为知道是资深院士讲课,所以同学们都提早一个小时来到教室。

上课铃响后,申泮文准时站在讲台上,但第一句话让所有同学目瞪口呆,“按照国际上女士优先的原则,请前三排男生起立,将座位让给女生。”至今,化学系所有的班级都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无论大课小课,前三排的座位永远属于女生。

“申先生在授课的时候从来都不迟到,而且都是站着给学生们上课。”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车云霞教授回忆,一年夏天,课前突然天黑如夜,暴雨瓢泼。有些学生都没能赶来上课,申泮文却准时手擎雨伞出现在了教室门口。看着半个身子淋得湿透的先生,同学们掌声如雷。

申泮文特别重视“基础”和“传统”,他说,西南联大和南开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树立了真正的大学精神,并确立了很好的人才培养模式。“老教授、名教授坚持给本科生上课,这种情况在国际知名大学其实比较普遍,只是国内越来越稀有,这是不正常的!”在他看来,名教授上课,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传达一种气质,一种渗入骨髓的对真理的思辨与追求,能对青年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希望南开能够保持这个传统,全国的大学也都能一起把它发扬光大。”

1980年,从山西大学回到南开大学担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的申泮文,面对人才短缺的情况,提出“培养高层次人才,应该立足于国内”的主张。他以建设无机化学重点学科为目标,制定了3个“五年计划”:以“传、帮、带”的形式,在第一个5年培养出一批副教授,第二个5年培养一批教授,第三个5年之内培养出一批年富力强的博士生导师。他倡导并恢复了助教制度:聘请品学兼优、责任心强的本科毕业生担任助教,专职助课、辅导、批改作业和实验报告,毕业后培养他们在职直接攻博,这样既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同时也发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学人才。他的这一培养教师的模式于1989年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

此外,申泮文还安排开展了无机合成、配位化学、生物无机化学3个方向的科研工作,开设了一整套质量较高的研究生学位课程,为教师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到1996年,南开大学无机化学学科脱颖而出,培养出教授19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7人,拥有在学博士、硕士50多位;建立起了新能源材料化学和应用化学两个研究所,承担“863计划”和“973计划”的多个研究项目,共取得国内外专利30项。

2008年,申泮文带领的南开大学无机化学创新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我国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成为化学教学领域的国家队。如今他的团队中有院士,有长江学者,还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先后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面对高校中渐盛的“重科研轻教学”风气,申泮文如鲠在喉,经常在各种场合呼吁:“教师要在教学改革上多用力。”

人生的最后几年,申泮文最关注的还是教学改革,他最后承担的项目课题是关于“化学学科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即使躺在病床上,他依旧不断向前来探望的学校领导、同事和学生询问教学改革的进展。

申泮文曾经这样阐述他对化学这门古老学科的理解:“没有一门科学能像化学这样创造出新的物质,因此化学是一门创造新世界的科学。”申泮文教授在讲课或演讲中,经常与同学们互动,有问必答,有惑必解。他说:“我不喜欢那种鸦雀无声的课堂。因为只有在思想的碰撞中,才能溅出创新的火花!”

在人们眼中,申泮文一直是一个不保守、喜欢“赶时髦”的人。他80岁开始学电脑,90岁时在网上开通博客,成为我国年龄最大的网络写手。申泮文把博客当成“延伸出去的黑板”,学生们既是他的弟子,也是他的“粉丝”。2015年9月10日,正值我国第31个教师节,南开大学为申泮文举行了一场特别的“生日会”,家人、朋友、同事、学生以及学校代表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为先生祝寿。

由于身体原因,申泮文未能来到大会现场,他通过视频向到场嘉宾表示感谢。他略微得意地说:“眼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青岛召开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而我是从1985年开始就在南开大学化学系开展了信息教育尝试,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广这项工作整整早了30年!”

作为化学教育家,申泮文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能力,还特别强调爱国主义教育。他认为,南开学校之所以培养了无数治国良才,是与南开精神密不可分的。他经常对学生说:“我经历过抗日战争,深刻感受到爱国主义氛围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申泮文是一位没有出国留学、没有博士学位的中科院资深院士,但是他积极创造条件让青年师生出国深造,参加国内外各种形式的教学培训和交流研讨。他常对学生讲:“科学技术没有国界,可是科学家有祖国,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是为祖国人民谋福利”。

编辑:位林惠

01 02

关键词:申泮 泮文 ,申 化学 南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