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农村教育振兴亟须推动优质资源共享

——福建龙岩新罗区政协、民盟新罗区工委联合调研组的呼声

2018年01月22日 10:13 | 作者:黄美玲 廖复来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周五下午两点,在万安中心小学上三年级的查勋铭赶紧收拾书包和换洗衣服,到校门口与爸爸汇合,他们要在天还大亮的时候,骑摩托车回到大山深处的家中。

查勋铭家住福建龙岩市新罗区万安镇张陈村下坪坑小组。因为撤点并校,村里的小学没有了,他不得不到38公里外的万安中心小学就读。每周一一大早去,每周五下午回,一周要往返7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

像查勋铭一样,下坪坑小组在万安中心小学就读的孩子还有两个。在前不久福建龙岩市新罗区政协、民盟新罗区工委联合调研组前来调研的时候,查勋铭和小伙伴们都说:“到镇里上学太远了,路还不好走,要是能就近上学就好啦!”

调研组一路走来,深刻感受到———多年来,龙岩市、区一体创建教育名城,中心城区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相比之下,农村义务教育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急需破解的一个难题。

“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困扰农村教育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为节约教育人力资源投入和管理成本,我国全面实施撤点并校工作,一批农村小学因为生源过少而被逐步撤并。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然而,从调研组在新罗区部分乡村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思想观念认识上有所偏差,撤点并校在一些地方仍在推进,其副作用已经显现出来。

首先是农村孩子上学远了、难了,成本也随之上升了。万安镇共有20个行政村,行政村下面还有村组,不少行政村和村组都在山里,山高路远,孩子上学困难大大增加了。学生从小山村到乡镇或者城区就读,托管费每年近万元,如果家长陪读每年房租生活费需要3万~5万元,增加了农民家庭负担。

其次是交通安全隐患大。调研组了解到,很多村子的孩子都到万安中心小学上学,不仅路途遥远,而且道路等级差,公共交通困难,父母大多只能摩托车接送,有些学生则是步行。“超载车”“黑校车”应运而生,安全隐患大。

第三,导致乡村文化教育断裂危机。万安镇松洋村有个松洋小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的松洋社学。在当地村民眼中,这所学校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传承历史和文化的摇篮。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学生数量一直保持在300左右,后来生源越来越少,于2010年被撤并。在新罗区东方片,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岩山中学已成历史;万安镇只留有一个中学和一个中心小学;办学几十年的梅村小学多年前化为记忆……一些学校校长和老师反映,乡镇中学、农村小学及教学点,是农村文化教育传承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乡村的社会价值不可低估。一个镇、一个村和一个片区,学校的没落甚至消失,会危及文化教育和社会经济的精神血脉。

师资弱化影响教学质量

调研组在新罗区苏坂乡苏坂村云潭小学看到,这所小学目前只剩下5个学生和5位老师。老师中除了1位年龄55周岁,其他都是五十八九岁,年龄老化比较严重。

受农村教师进城必考和城乡交流制度形式化等因素影响,优秀年轻教师利用考试机会进城,农村教师逐渐弱化,且除年龄偏大外,大多长期固化在农村教学岗位。有些教师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一直到退休都在同一所学校,或就近在乡镇几个小学辗转,工作生活环境一成不变,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工作没有激情、按部就班,致使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年龄、性别、学科结构不尽合理。

从调研组了解的情况看,目前农村学校工作生活条件依然较差。乡村教师身处偏远农村,工作和生活环境相对艰苦,虽然薪资待遇理论上与城区教师相同,但自我发展创收机会少,上下班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较高,个人婚姻、子女就学等问题难以解决。农村中小学校规模普遍较小,按人头拨付的公用经费也少,学校运转困难,乡村生活补助、单位自筹的工会福利待遇和文明单位、平安单位等奖励性津补贴往往难以兑现,与城区市属、区级学校教师待遇相比差距较大。此外,农村教师的社会待遇也比较低。这些都难以吸引年轻教师扎根乡村、奉献乡村教育。

加快优质资源共享弥补农村义务教育短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一项关键举措就是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此,调研组建议:

一是实施教育振兴规划。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对人口较少、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山区、海岛要保留并办好必要的村小、教学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科学制定乡村教育振兴规划,按照轻重缓急,不断加强万安中学、苏坂中学、岩山中心小学、苏坂云潭小学、美山小学等一批农村中小学建设,恢复建设岩山中学、梅村小学等一批学校,搞好教育扶贫,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二是探索教师编制区管校用,积极推行集团办学。一方面借鉴各地先进经验,深化教师编制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探索教师编制区管校用,推动松散型集团办学转为融合型集团办学,把全区所有农村中小学校并入城区各中小学校,相应成立几个教育集团,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创新教师交流管理。打破教师城乡编制固化壁垒,推进教育集团内城乡教师制度性交流,让教师由“学校人”逐渐过渡为“职业人”,扭转农村优质师资不断向城区流动、教育资源失衡的困境。此外,还应高位对接市级教育机构。区政府主动协调市政府,争取市属各类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下沉,扶持基层集团化办学。

三是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包括增加财政投入。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校教学、生活环境设施和教学工作条件;提高和实行专项补贴,做到离城区越远补贴越高,保障农村学校自筹发放的文明单位、平安单位等奖励性津补贴;对农村教师职称评定、名师、骨干教师、各类模范等评选(评定)予以照顾倾斜。

四是努力推进教育资源良性循环。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复办的中学、小学,扶持现有弱校做强做大。每个地方都有不少在外教师,对家乡教育有天然的责任感,应鼓励他们回乡开展形式多样的支教活动,以鲜活的实践传承热爱家乡教育事业情怀。还应激发本镇、村外出乡贤和社会各界关心农村教育,多渠道筹集资金,成立镇、村教育基金,奖教奖学,助力解决师生食宿等问题。

农村教育振兴了,不仅可以培养具有浓郁乡愁的高素质人才,还能点亮农村“精神灯塔”,吸引农民返乡创业,建设美丽乡村,畅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血脉”。由此看来,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时不我待了。

(黄美玲系福建龙岩市新罗区政协副主席,廖复来系福建龙岩市新罗区政协文教卫体委副主任科员)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农村 教育 教师 小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