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透视“江南造船”,如何实现装备振兴?

2019年04月23日 09:19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位于上海长兴岛的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江南造船”),曾诞生过中国100多个第一:中国第一支步枪、第一门钢炮,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第一艘驱逐舰、第一代远洋测量船……从1865年到2019年,154年来,江南造船建造了无数的国之重器,填补了我国工业史上一个又一个空白。

“当时有一句俗语:‘有困难,找江南’”。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技术薄弱,江南造船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之一,为工业、国防建设等做出了巨大贡献。

胡可一是“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的第二届大学生。198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在船厂工作37年,见证着这座百年老厂的光荣与梦想,也见证了祖国的改革开放和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

胡可一告诉记者,江南造船开创了我国造船史上的许多第一,还成功地建造了我国第一代航天测量船“远望1”“远望2”号和首艘大型远洋调查船“向阳红10”号等,圆满地完成了周恩来总理亲自圈定的“718”工程的“三型五船”建造和部分设计任务。

目前,中国拥有7艘远洋测控船,分别命名为“远望1”至“远望7”号,曾参加过“神六”飞船载人航天试验等多次大型活动。2018年5月21日,远望号船队在太平洋海域完成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发射过程中的海上测控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江南造船跨出国门与世界接轨,建造的“江南巴拿马”型系列散货船,是中国第一个在国际租船市场上挂牌交易的国际著名品牌。特别是开发建造的汽车滚装船、快速集装箱船、大型自卸船、跨海火车渡船等一大批高技术船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谈及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海洋装备业的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时,胡可一表示,海洋已经成为新时代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和国家利益拓展的主要战略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目标。要实现这个国家战略,就必须大力提高海洋开发、统筹、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

回顾船海工业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行业经历了从繁荣到“寒冬”、从订单量“船位一位难求”到造船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胡可一认为,在产能扩张的同时,船海工业的设计水平、建造效率和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结构性产能过剩背后反映的是行业创新驱动力的不足、智能化制造水平低、产业链处于中低端以及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严峻事实。如果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必将影响到我国船海工业的整体竞争力和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推进智能制造是保持船海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抓手,也是船海产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长期目标和努力方向。”他说。

近年来,我国正加速海洋科技创新,快速挺进“深蓝”。为此,胡可一有着自己担忧,我国在船海设备配套产业上距造船强国仍有较大差距,高技术船舶的关键核心设备和海洋科考设备配套仍受制于国外垄断厂商,高技术船舶设备配套产业领域的国产化和本土化问题呼吁多年但没有根本性解决。

如何解决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在自主研发过程中存在技术、品牌壁垒,掌握其核心技术?胡可一表示,装备制造业是资本、技术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建设强大国防的根本保证。其中,船舶工业和海洋装备制造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资源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

“我们要从解决船舶与海洋工程配套产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入手,从海洋经济‘全产业链’角度出发,主动对接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立足于突破行业壁垒、从军民融合着手提升船海设备配套系统水平,建立自主可控的配套设备研发和标准体系,做好船海设备配套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将重点的船海配套设备和海洋科考设备纳入国家重点专项,并辅以相关的扶持政策,着力解决船海设备配套产业中不同板块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形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船海设备配套产业综合竞争实力的产品和质量品牌工程。”胡可一这样说。

胡可一进一步表示,我们还可以通过上、下游合作关系,构建多层面的战略合作,建立“政府机关+配套产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用户单位+金融机构”一体化开放式创新平台,形成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同时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船海设备先进技术融合,大力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化,抢占配套设备智能化科技制高点,实现船海设备智能化配套升级换代。

编辑:秦云

关键词:江南造船 装备振兴 海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