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宏观

中国经济参与国际大循环新方向

2020年12月01日 09:09  |  作者:王跃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近日有两件涉及中国对外经济与改革开放的大事:一件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中国会进一步对外开放、更高水平开放、加快规则制度型开放;另一件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标志着全球最大自贸区即将诞生,对作为最大成员国的中国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这两件事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不是偶然的。它表明,党中央提出的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绝不意味着闭关自守,反而要求我们走向更高水平开放,与外部世界建立更高水平、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更充分地利用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更加鲜明地坚持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

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过程中,应当怎样借助国际资源与外部条件?应当重点发展哪些对外经济关系?应当与外部世界包括发达国家建立什么形式的循环关系?我们认为,在新格局下,中国经济对外循环的新形式、新特征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其一,以双边、区域及跨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建立与周边和区域国家的紧密经贸联系,参与区域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获取开放利益。不难想象,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在大国博弈趋势未改、百年变局格局未定的情况下,一元的全球多边贸易体系未必能够形成,也不必追求理想化的全球一体化体系。然而,分工与交换这些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会过时,各国发挥比较优势的需要永远存在。各种双边、诸边、区域以及跨区域的经济合作机制、贸易投资自由化安排、经济一体化组织就将成为必然选择。

中国也一样。虽然我国产业链完整、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但终究不能成为大而全、小而全的独立王国。客观上,我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发展和比较优势差异明显,文化相通、文明相近,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事实上,我国与东盟、日韩、澳新等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有双边、诸边的经济合作安排,从双边自贸协定到自贸区,从贸易投资便利化安排到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而“一带一路”更是跨区域的重大国际经济合作机遇。此次RCEP签署再次表明区域经济合作的良好前景。

其二,以主动、平等、对等互惠的形式发展与美欧等发达国家、地区的经济关系与经济循环。以往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中,我国主要作为一个从属、被动的生产制造者发挥功能,我们本身的产业发展,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最终产品市场对发达国家有较强的依赖。这使得在双方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对方可以利用切断技术、断供零部件、商品加税等手段加以胁迫,一些重要产业和产品生产上受到较大冲击。

在走向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格局过程中,我国在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以及最终产品市场上会逐步摆脱对发达国家的单向依赖,在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内需市场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当然不是说我们可以独立掌握所有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而是说在这些方面形成互有领先、各有所长、互有需求的局面。在最终产品市场上,我们固然在一般制成品上仍然需要发达国家的市场,发达国家同样需要中国的巨大内需市场,形成相互依赖的局面。这样,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循环就成为以技术互换、市场互换、相互依赖、规则相容的格局。这就是未来均衡、互惠、可持续的对外经济循环形式。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

编辑:秦云

关键词:中国经济 国际大循环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