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聚焦

河南洪灾——基金会参与救灾背后的思考

2021年08月17日 09:4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为助力河南洪涝灾区复工复医、满足群众就医需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先后分4批向受灾地区捐赠共100辆救护车。

为助力河南洪涝灾区复工复医、满足群众就医需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先后分4批向受灾地区捐赠共100辆救护车。

河南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后,基金会等社会公益力量开展的救援救灾行动覆盖了全流程、多领域。近日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处联系多位参与救援的基金会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就基金会参与救灾的不同议题,探讨了各自的观点与看法。本刊撷取部分予以刊发,期望能对社会公益力量日后参与灾害救援有所裨益。

——编者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军:

“支持并帮助他们做擅长的事情”

记者:中国扶贫基金会响应此次河南洪灾救援,总体进展情况如何?

王军:此次河南抗洪抢险中,我会于2014年发起成立的人道救援网络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启动灾害响应的第一时间,7月20日下午4点,我们就及时联络到人道救援网络在平顶山的一个组织,请他们到一线评估这次水灾的情况。同时,迅速召集河南附近省份具备救灾能力的组织前往受灾地区。

随着灾情发展,曙光救援队、杭州滴水公益海豚救援队等30支队伍267人在接到我们的召集后,第一时间携带冲锋舟等专业设备,赶赴巩义、荥阳、洛阳、新乡、鹤壁等地开展救援工作。

作为一个平台组织,中国扶贫基金会能够帮助这些救援队在一线对接政府、开展工作,支持并帮助他们做擅长的事情,诸如有些负责生命救援,有些开展社区服务,还有的了解一线需求、对接并发放物资,成为整个救灾链条的一部分。

中国扶贫基金会河南洪涝灾害救援前线指挥部设在巩义,在荥阳、洛阳、新乡、鹤壁等多地分别有工作站,负责接收和发放救灾物资。这些工作站由人道救援网络的伙伴们负责运营,基金会也派出一些工作人员作为联络员从旁协助。郑州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工作站每天早晚线上开会,讨论工作安排并同步信息。虽不及面对面高效,但有效规避了疫情带来的限制和影响,在艰难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工作顺利开展。

记者:面对此次突发的自然灾害,扶贫基金会启动救援的同时,还做了哪些工作?

王军:这次大规模的洪水来得突然,大水漫灌,受灾群众普遍面临着食物短缺的困境,因此我们发放了方便面等食物。考虑到洪水浸过的家庭用品可能无法继续使用,又捐赠了一些夏凉被、衣物,以及内有毛巾、牙刷、牙膏、女性卫生用品等物资的“家庭保障箱”。总之,在紧急救援阶段,我们的一般原则是响应受灾群众最急迫、最刚性的需求。

随着物资发放告一段落,根据新的需求有了热餐供应、消杀防疫、净水计划等,这些都是我们支持人道救援网络成员,根据受灾群众需求来做的项目,发挥了基金会和网络成员彼此之间的优势。

记者:在灾后恢复重建地区,中国扶贫基金会提出了“以工代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王军:这次灾情的一个特点,是需要做大量的清淤工作。有些村庄清理起来可能需要花费两到三个月的时间。鉴于此,我们迅速调研并推出了“重振家园行动——灾后以工代赈项目”,通过给予生活补助的方式,鼓励受灾群众尽快回来清理家园,自救互助。原计划用1000万元支持100个村庄,没想到在报名开启后3天内,收到了约4500个村庄的有效报名信息。可见,这一项目切中了灾区的实际需求。在第一期支持100个村庄的基础上,我们又支持了520个村庄。目前,这些村庄全部签订了合同、拨付了资金,都在项目执行过程中。

清理淤泥只靠人工是非常慢的,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使用一些小型的、能进入村庄的挖掘机、装载机等设备,能够加快清淤进程。根据以往经验,这些设备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往往有大量的需求,未来还可以产生长远的收益。我们把救灾和发展结合起来,推出了“重振家园行动——设备援助项目”,向受灾严重、清理淤泥工作量大的村庄捐赠设备。

从扶贫工作的视角来看,我们希望这些设备能够在灾后重建阶段和未来持续发挥作用,我们的策略是把这些设备捐赠给村集体(合作社)作为全村的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在灾后重建阶段,这些设备还可以由乡镇政府协助推荐给政府主导的工程项目,以运营捐赠机械设备所获收入为基础,我们会建立一个防返贫基金,优先援助这次因灾返贫的农户和以前的脱贫人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记者:在未来的灾后重建阶段,中国扶贫基金会还将开展哪些工作?

王军:救援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下一步还要做哪些工作。中国扶贫基金会可能有几个工作方向:泥石流冲垮了大量基础设施,要做一些修复和重建;援助中小学进行校园修整,并加强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教育;暴雨和洪水淹没了很多农田,使当地种植业、养殖业损失严重,基于我们的经验和积累,对受灾地区的产业帮扶和乡村振兴目前正在规划中。

此次河南水灾受灾面很广,财产损失巨大,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今后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做好灾害应对和防灾减灾教育,增强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

民间公益救援力量是很好的补充

“这次河南洪涝灾害应对,政府做得非常好,尤其是中央政府鼓励民间救灾,是我看到民间公益力量参与历次救灾中作用最突出的一次。在这次大的灾害面前,政府健全发展了与民间的合作模式,在密切合作、协同救灾等方面有不少创新。”作为民政部原救灾救济司司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表示,政府部门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此次救灾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这是很好的经验,在今后其他突发灾害中应该继承和发扬。”

在王振耀看来,此次救灾中,民间的公益救援力量,是对政府救援力量很好的补充,它可以在多方面弥补政府救援力量的不足。“总体上,我认为民间救援力量是政府救援力量的必要补充,尤其是它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强,专业化程度、组织化程度和协同性也很强。通过先进装备、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等来参与救援的这股力量,值得称道。”王振耀说。

王振耀认为,从各地调动大规模的消防队伍和部队救灾是很大的动作,但在这次救灾中,民间救援队积极开展了在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救灾实践,充分展现了科技向善和专业慈善力量的向善。

“我国的救灾力量从整体上说是很强的,但在成建制的救灾装备上还偏弱。”王振耀呼吁通过这次河南救灾,要检查各地各界的救灾装备,“例如无人机,坦率地说,各个县里除了农业部门,其他部门可能很难有预算去长期配置无人机,但不少民间救援队伍就有无人机等设备。”

王振耀强调:“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认为中国都需要民间救援力量,来和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对接、形成合作。今后的极端性气候看起来不会少,我们尤其要重视减灾活动的开展,特别需要把减灾活动落实到社区,这就更需要民间力量的投入,例如建立各种各样的应急力量。”

他建议有可能的话,民间救援队可以和有关政府部门、企业等之间加强配合,形成一套机制。“例如救援队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邀请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过来一起训练,每年组织一定的训练天数;在救援装备方面,民间公益救援队也可以与一些企业资源互补。”王振耀说。

浙江省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秘书长申屠媛艳:

“要在专业领域做专业的事情”

此次救灾中,浙江省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决定,募集大部分资金用于灾区学校修缮以及医院医疗设施的维修和采购。当大量公益慈善资源都投向灾区应急救援时,此举颇有些另辟蹊径。

“7月23日,有合作伙伴已经在河南参与救援工作,他们的反馈和网络信息等让大家意识到,当地灾情已经超乎最初的判断。我们内部评估了一下,筹集资金并购买物资,运送到河南至少需要1~2天,在时效性上没有办法第一时间满足救灾需求。”浙江省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秘书长申屠媛艳介绍说,他们通过一线合作伙伴还了解到,救援队当时面临装备不足或装备大量受损的问题,“我们觉得保障救援队员的人身安全,使其有更好的救援装备进行救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就把方向定在了资助救援队和支持灾后重建上。”

在医疗救助领域深耕多年,“微笑明天”结识了不少河南的医院合作伙伴,其中有一些医院的基础设施和精密设备在洪灾中受损严重。

“我们做救援,不管是经验上,还是救灾网络上,都没有专注救灾多年的基金会那么持久和系统。”在申屠媛艳看来,把救灾重心放在“微笑明天”熟悉且专业的领域,对整个项目的执行和监督都会有一个更好的保障,“知道自己专业的领域是在哪个地方,要在专业领域做专业的事情。”

按照项目后续进展,“微笑明天”会派工作人员实地对医院和学校重建申报做具体受损的确认和评估。相应的项目执行进度,可能会因新冠肺炎疫情受到一些影响。

“从2008年抗震救灾,到2020年抗击疫情,再到今年河南特大洪灾救援,我觉得整个行业还没有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如果有中坚力量来牵头或统筹,建立起有效协同的网络,这对行业联合救灾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推动作用。”申屠媛艳表示,这种平台型的协调或统筹工作,也要处理好与中国慈善联合会救灾委员会、基金会救灾协调会以及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等现有的专业救灾型组织或机制的关系,日常要互通有无,各自发挥平台优势,携手助力我国的公益慈善组织更好地开展救灾工作。 (本报记者 赵莹莹 整理报道)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救援 救灾 河南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