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聚焦

创造“有根”的乡村教育

——“田字格”乡土人本教育的公益探索

2022年09月13日 15:45  |  作者:顾 磊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六年级学生手绘兴隆村地图。受访者供图

六年级学生手绘兴隆村地图。受访者供图

“蝴蝶的家在叶子里/地球的家在空中/我的家在爱里/我的家在眼中。”这是一年级学生阿富写出的诗句。此前,他在老师眼里是在课堂上调皮捣蛋、甚至喜欢打架的“问题儿童”,而改变这一切的,是学校开展的乡土人本课程。

日前在京发布的《2022年乡村教育发展报告》显示,一些公益组织正在探索更加与乡村生活密切结合、具有乡村特色的教育模式。该报告建议深挖底蕴,发展特色乡土教育。

上海浦东新区田字格志愿服务社(简称“田字格”)正是这样一家机构。

自2017年起,“田字格”相继在贵州省正安县、贞丰县开设兴隆试验小学和必克试验小学,通过1+N(1是典范学校;N是项目校)的模式在贵州省内开展乡土人本教育模式,覆盖60所项目校、500名“种籽教师”和1万余名学生。

“田字格”以“立足乡土,敬爱自然,回归人本,走向未来”为核心,利用乡村本土资源,从农村学生的经验及生活中提取课程元素,开发构建学校课程,形成了包括基础课、日修课、轴心课、共同生活课、自主修习课、行动与分享课的“1+5”乡土人本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山川万物中学习、了解民俗风情,综合学习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会有哪些改变?乡土教育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的路径是否走得通?记者专访了田字格创始人肖诗坚。

“有根”的孩子走得更远

记者:乡土人本课程的由来是怎样的?

肖诗坚:最初,我们致力于助学、支教,但我逐渐感觉到,乡村教育需要一种新模式。当前的教育与社会存在脱节。不少学生步入社会时,会发现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与社会有较大的落差。乡村流动儿童还面临着乡村和城市的落差。这种“双重落差”会让农二代、农三代既不适应城市生活,又很难返乡生活。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找到适合乡村教育的新办学模式。我认为乡村教育要为千千万万普通的乡村孩子服务,要为乡村培养人才。在思考和实践的基础上,就有了乡土人本教育课程。

记者:乡土人本教育课程做什么?

肖诗坚:首先,要培养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

其次,我们将乡村丰富的自然、社会资源转换成教育资源,变成孩子们的学习内容,只有这样,他们将来才能在乡村扎根。有人说,你是不是主张乡村的孩子都留在乡村?我说不是,在乡村扎根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离开家乡,这个根是扎在心里、流在血液中的根。我常说,有根的孩子才能走得更远,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走那么远,知道自己有朝一日会为家乡建设出力,而不是摒弃家乡以及农民的身份。

再者,应解决教师本土化问题。我们有意识地引领本土教育力量的发展。我们相信和尊重本地的教师,认为地方教师是扎根本土的生命,一旦被点燃,就拥有强大的爆发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2017年,我们与正安县教育局签署协议,办起了“田字格”兴隆试验小学。它既是开展乡土人本课程的学校,又是一个培训基地培养乡村的“种籽教师”,我希望将它办成一所典范学校。当地教育部门给了我们政策支持和自由成长的平台,将项目纳入重点工作,减轻教师负担。几年过去,可以说我们做到了——孩子的眼里都闪着光,学习成绩也不差。

“泥土味”的课程

记者:课程实施带来了哪些变化?

肖诗坚:我们的教育实践证明,问题解决式、小组学习式等各种国际国内的教学模式,都可以在山沟里实现。方法可以多样,内涵是乡土教育。

在乡村,人们身边的内容也可以是优质教育资源。例如,我们组织开展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徒步去县城的博物馆和米皮店,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的同时培养毅力和协作精神,了解傩戏、婚礼丧礼文化;在米皮店的具体情境中使用数学知识(解决付账问题),学习米皮制作工艺等,重建与乡土的联结。

一些乡村教师在接受培训时,结合课程进行训练和练习,思维开始转变,他们惊叹:原来我很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融入课堂。在氛围轻松的乡土课上,孩子们不再害羞和内向,能够自信表达,而且积极思考、愿意分享。有乡村老师反思:“过去上课只是自己在讲,没给孩子们表达的机会,当孩子们谈论自己熟悉的东西时,就很自信。”

记者:乡土教育效果如何评估?

肖诗坚:根据2020年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对“乡土村小”项目所作的基线调研报告,与其他7所乡村学校学生相比,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学生对自己和学校的总体感受更好,对自己的满意程度更高,过去一周感到更幸福和开心”。

同时,学校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实现了学生回流。2020年、2022年春季学期,先后有33名慕名从县城及其他乡镇转学过来的学生,4位学生从北京、广东转来。正安县其他项目村小的学生、教师、校长也都有一定的正向改变。

2021年的调查报告显示,项目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有积极影响,对学生的创造力和好奇心有正向影响,在儿童了解家乡方面促进作用明显。与此同时项目对“种籽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策略、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水平均有正向影响。

探索可调节、可复制模式

记者:田字格乡土人本教育模式是否具备规模化的可能?

肖诗坚:从田字格兴隆试验小学开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探索。目前,正安县有30多所学校的几千名孩子,都在上我们的课。

田字格乡土人本教育有几个特点:我们发掘地区的独特性,将课程设计得更适应本地需求和文化;我们培养“种籽教师”,让他们成为发掘本土教育资源的“乡土教育家”。

在兴隆试验小学,我们以田字格的老师为主。在贞丰县,我们将帮助本县的优秀教师和校长做出优质的乡土教育。这个本土化的过程会比较长,但是我觉得意义重大。

“田字格”已经有了两所典范学校、60所项目校,并会不断推广,但由于教育的特殊属性,我们不追求规模化。“田字格”现在的目标是形成一套可调节、可复制的模式,理念可推广、模式可复制、路径可调节,在实践中走本土化道路。

记者:“田字格”的机构运营状况如何?未来如何保证持续运作?

肖诗坚: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机构得到了发展,形成了20余人的团队。我们获得的支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的支持,正安、贞丰等县政府教育局都愿意在乡村教育创新及教育质量提高上进行探索;二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想公益基金会等很多机构给予“田字格”定向资助;三是“田字格”的“粉丝”给予我们长期支持。

到今年年底,项目预计将覆盖90余所乡村小学,希望更多人加入我们的行列,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教育 乡村 学生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