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苏州东菱:与嫦娥共舞

2014年02月12日 14:05 | 作者:杨朝英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发展动力:从租厂房到打造集成创新平台

  这是一个耗费心神的行业。

  王孝忠说,每次重大试验做完后,都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太紧张了”。

  比如,在为“天宫一号”相关装备做测试时,工作团队每天平均都要工作16小时以上,指挥员、设计师、技术员、工艺师、质检员、装配员等三四十人,前后累计两个多月,才通过振动这一关。

  测试只是最后一个环节。技术创新,形成测试能力,才是这个行业的本质驱动力。

  据了解,2001年,东菱公司就开始组建自己的核心技术团队,成立了一个由航天、航空、电子、兵器行业等领域内研究材料工程、力学、可靠性研究、质量管理、试验技术等方面的行业专家、学科带头人组成的科学技术委员会。

  东菱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今年6月份,东菱共申请专利182项,其中发明专利61项、实用新型专利116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已经授权有效的专利有124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90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

  另外,今年东菱公司推出的新品已经达到了44个。

  数字只是现象。

  王孝忠说,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能在国际封锁的情形下,活下来,本身就让一些人感到不可思议。现在,我们的产品已经占领了国际主流市场,这更让一些国际同行感到诧异。其实,也没有什么秘诀,因为我们中国人有这个实力把它做好。

  王孝忠在自主创业之前,曾有25年从事振动行业的经历。他对这个行业的发展规律看得非常清楚。

  为了人才,王孝忠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他会用10%的股权换来一位总工程师,会用周薪7万元的成本请来美国专家,也会用诚意打动日本经销商的高级技工长期驻在公司协助解决技术难题。

  随着企业成长,王孝忠发现,人才只是创新的一个环节,创新文化氛围才是东菱区别于其他公司的根本特质。

  氛围需要一点点形成。

  创业初,他的研究空间只限于一间租来的旧厂房。现在,东菱的三个子公司、100多套试验设备、300多名员工,都被他打造成整个行业做试验的整合平台。

  他告诉记者,欧美的主要厂商,在振动台上的技术上并非无懈可击。以前,国内振动台方面的研究、应用一直做不起来,问题的症结是设计单位、生产企业等生产链上的资源没有很好地整合、形成合力。

  这也是他把公司的院士顾问团、院士工作站等高端科研资源视为公司内驱动力之一的原因。

  在结束采访之前,王孝忠还讲了一件事。

  以前,经常有同行挖东菱的员工,现在这种现象明显减少了。为什么?“因为东菱创新是一个整体氛围,每个员工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细胞,而这个细胞只能在东菱的宽松环境下发育,到了别的环境稍微紧些,可能就很难适应了。”王孝忠最后说。

编辑:罗韦

01 02

关键词:东菱 王孝忠 试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