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话·数据话·数据

中企海外购矿八成亏损

业内专家呼吁既要走出去又要防风险

2014年06月19日 09:07 | 作者:杜放 姜雪兰 |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缺乏风险分散机制

  专家认为,随着企业走出去自发性、市场化逐渐增强,当务之急,我国需培育专业并购基金,支持投贷放大等机制,降低单一企业、单一资本形式在海外扩张的风险。

  “近年来海外投资发展非常的迅速,仅以2012年为例,当年境外的股权投资就有652亿美元。”赛领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裁、上海证券交易所原副总经理刘啸东认为,为减少企业“走出去”风险,大规模的并购项目可更多采用基金等市场化方式。专家认为,对于战略性资源矿种,可形成投资保险等市场化支持。

  曾参与大型企业五矿集团、中信金属海外成功并购的彭菲力认为,矿业投资的特殊性在于价格走势波动大、名义储量与实际可开采量有差异,相较制造业并购风险更大。而日本等国海外购矿主体是贸易公司,采取发股、发债、并购基金等多种融资方式,分散亏损风险。然而,这类风险分散机制在我国企业中依然少见。

  事实上,境外并购的强大需求以及人民币强烈的输出动力下,企业“出海”是市场发育迫切需求。必和必拓、力拓、FMG等澳大利亚几家大矿业公司的大量项目中,多有日本住友、三井财团作为不超过20%的小股东。

  据介绍,目前已不乏采取分散风险的基金、合资项目公司运作的中国企业。4月,紫金矿业与加拿大上市公司Sprott及美洲现代签署合资协议,计划募资5亿美元设立离岸矿业基金,用于购买海外矿业。并购的主战场将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也有矿业人士建议,随着“购矿热”升温,应向多元化矿权合作倾斜。澳大利亚矿业协会主席Lewis-Gray近日在上海出席“澳中资源行业午餐会”时表示,介绍矿业投资条件,吸引中国资本进入合作,已成为澳洲矿企的重要工作。

  据介绍,为了吸引中方企业投资海外矿产,澳方主要矿企均通过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及澳方企业在华办事处等机构,促进资本合作。

  “需要利用协会、股权合作等中介机制,引导企业准确定位市场风险。”上海市海外经济技术促进会副会长张弢认为,在境外投资中,缺乏国际投资经验仍是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特别是容易忽视法律环境、工会规则等非投资性环境风险,在报价方面照搬国内情况,高估投资回报率等。他建议强化协会等市场中介的投资咨询、顾问作用。

 

编辑:罗韦

01 02

关键词:投资 企业 矿业 海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