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12届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十二届全国政协第十五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十二届全国政协第十五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全国政协“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4年07月14日 15:08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全国政协委员李原园:

建立水质保护长效机制要“治山治水治人”

要实现“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的目标,主要困难和问题有三个方面:

一、 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从国家角度来说,要求水质保护好;从当地群众角度来说,要脱贫致富;从当地政府角度来说,要发展经济。关于保护的责任,南水北调条例里明确是地方政府负总责,但是相对来说,造成了多少经济损失、有多少成本还不是很清楚。

二、 从目前的治理措施和治理机制来看,治山治水这两项,已有一些投资和机制渠道安排,但是“治内脏、治长远”的,支出力度还不够。我们既要治山,又要治水,更要治人。在“治人”方面,还有个考核和责任机制的问题。

三、 短期解决通水前和马上通水后达到供水目标的措施落实了,但有一些长远的措施还需要落实。为此,提几点建议:

一、 结合“治山治水治人”理念和长远总体性的规划,建立水质保护长效机制。

二、 解决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的机制问题。对治污项目、生态补偿,要解决公共支出地方差距的问题。

三、 关于水量、水质和水生态的监测、预警、评估、考核的平台和机制建设问题。目前环保部、水利部有,地方也有,但需要统一。

四、 丹江的水源保护,反映了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政策和行动计划中存在的问题。水源地的保护,政策应当协同跟进。

全国政协常委张震宇:

建立南水北调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机制

目前各方面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城乡生活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工业污染防治任务艰巨、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农业面源污染等情况。为此建议:

一、 加快工业转型发展,构筑环境友好水源保护地。水源地各级政府应立足于水质保护这一刚性约束,主动调整工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

二、 加快推进农村垃圾、畜禽粪便、秸秆菌棒等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把农村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污染物经过分选粉碎、除臭解毒、发酵增效后资源化为高效有机肥。以植物保护剂替代农药生产。采用“固液分离、水质净化、水质稳定”的三段式污水处理法。

三、 加强库区水污染防治,削减入库污染物排放量。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编制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建立纳污总量控制红线,分级落实。建立全流域水功能区达标率和入江污染物总量考核制度。

四、 建立南水北调重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机制,提升应急监管能力。建立和完善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法律法规。制定一部跨流域调水的专门法规,确保突发性重大水污染事件的应对有章可循。建立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机制。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或水利部)领导下,设南水北调中线流域领导小组。建立突发事件应对中多方部门协作和社会公众参与机制。制定流域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预案应明晰重大水污染事件始发地政府、流域领导机构、中央政府三方各自的责任与义务。

全国政协常委印红:

保护中线水源地水质要做好“加减法”

保护中线水源地水质,既要在水污染的环境治理上做好减法,更要在水源涵养的生态保护培育上做好加法。

一、 科学系统修编水源区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刚性保障水源涵养保护的空间。修编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以维护区域水源涵养功能和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为底线,建立绿色发展为标准的土地利用的分类标准。建议建立自然生态保留用地类别,划定水源区专属生态用地;针对占规划区的水土流失面积进行土地利用强度降低的地类调整等。

二、 扎实抓好关键区位的生态建设,充分发挥现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国有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支持强化对自然保护区的优先保护、有效管理。首先要建立稳定的投入支持渠道,建议所需经费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解决。其次要依法严禁开发。支持强化国有林场维护水源区水质保护的生态职责。

三、 优化调整生态补偿政策,深化完善公平正义的生态建设治理秩序。生态补偿要补准主体。提高补偿定价、建立差别化的生态补偿定价机制。强化法治思维,政府与市场各就其位。

四、 民主科学地界定水源区生态公共服务的中央、地方事权,同时匹配相应财权。具备科学性,尊重生态规律;不仅要讲清自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科学道理,还要阐明公平正义导向的法理。民主决策,事权划分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互动与共识。明晰中央地方责任、明晰政府市场边界,发挥市场与政府的互动互补作用。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生态 水源 保护 水质 库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