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李汉秋:中秋 中华儿女团圆梦

2014年09月01日 11:09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从恨别憾缺到心共婵娟

  忙碌的人生旅途,在夜晚停下脚步、驻足休憩。宁静而朦胧的月夜,让人澄思静虑、自由遐想,有“静夜思”的特殊功效。

  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从“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月亮盈而亏,亏而复盈,永远照耀在历史的长空。月亮永久而人生短暂,人生能不能像月亮那样生生不息?引发哲人对宇宙奥秘、对人生真谛的沉思,引发了内心深处对生命来源与归宿的深思。

  苏东坡承屈原、李白,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中华月亮文化中的人伦情思和天人哲思熔于一炉,炉火纯青,堪为中秋节的节歌。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即苏辙。他和苏轼是一对情深意笃的弟兄,在词中苏辙代表着不能团聚的亲人。词人以“大醉”的醉态思维,模糊了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的界限,天上与人间、月亮与词人,相融相通,浑然一体,构成奇思奇问,成就了冠绝群诗的中秋词。劈头就发出奇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潜背景是:明月和月宫都是仙界,是亘古恒久而无需也无从纪年的。无需问而偏要扣问,这是醉了?这是“究天人之际”的哲思。紧接着,“我欲乘风归去”,“归”,我本来就应是天界的仙人,但我还不愿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里暗用嫦娥奔月的典故,反衬我还留恋人间,尽管人间有许多缺憾。下片,紧紧扣住一个“圆”、一个“共”字发抒。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犹如摄像机或探照灯,先在楼阁间搜寻作者,没找到。放低角度钻进窗户搜寻,终于找到了这个因思念亲人而无眠的词人苏轼。“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你找我干吗?你该不会也因情衔恨吧,怎么总以团圞之月撩拨不团圆之人?天人相应,天上月圆,人间团圆。而现在是月圆人不团圆。其间反差越大,思念之苦越深!所以,这里对圆月的怨词、责词,表达的正是思亲的情深、情苦。这是一种憾恨。如何排解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解铃还需系铃月,由圆月撩起的还得由圆月来解释。月亮也并不总是圆的,她的阴晴圆缺,周而复始,代表着一种造化流转的轮回,人能融入其中,也就参入日月造化之永恒,赞天地之化育。这么一想,天人合一,人间之悲欢离合,又有什么可叹的呢?这不仅是天上人间共同的应然规律,自古皆然,不可超越,应当淡然处之,而且融入其中,共享明月之美,这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寄托。而可以超越的是人的精神状态,精神如能超越,亲朋即使离而未合,也可通过共赏婵娟而情意相通。这是更高级的神通,达此境界,健康也可以长久些,彼此都可以更长久地共赏这轮明月,共参造化、共享天人间的美好。

  从月的自然规律,体悟到人的生存规律,提升为人生哲理:珍惜生命,共享美好。正如《易经·说卦传》所说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中秋,我们中华儿女有共同的习俗,各地也有自己地方独特的一些习俗,同中有异,异中有共同,共同的是中华文化的根。

  中秋节最普遍的习俗是吃月饼,天上月圆,地上人圆,桌上饼圆,圆圆的月饼负载着人月双圆的美意。合家团圆分食月饼,这是一种温馨的仪式。全家多少人,月饼就分切成多少份,每人都是团圆的组成部分,都安享自己的一份。如果有人缺席,他(她)的一份就被保存起来,盼着游子归来享用。这里享用的绝不仅是月饼的滋味,更重要的是亲情的滋味,这种亲情浓得化不开,长久地贮存在心中,而不是停留在口舌。家制月饼、分享月饼、馈赠月饼的过程,就是表达爱、传递爱、感受爱的过程。小小的月饼正因为承载着大大的爱的信息,所以才令人愉悦欣赏;轻轻的月饼正因为浸润着重重的情的分量,所以才令人历久难忘!所以,过中华节必须投入情感,如果只是见饼不见情,那就可能会觉得老吃月饼没意思。

  同中有异,各地区、各民族过节的习俗异趣纷呈,多姿多彩,但万变不离中华文化的基本性格,聚中华儿女的心,铸中华儿女的魂。

  中秋之夜,汉族有些地方有“摸秋”“偷”人家瓜菜的有趣节俗,这缘自“讨彩头”的心理。土家族也有,湖南侗族则叫“偷月亮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择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还要有意大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在海峡对岸的台湾,也有未婚少女在中秋夜偷菜的习俗,“偷着葱,嫁好尪;偷着菜,嫁好婿。”在中秋月下,人们不仅祈福祝愿,而且还要测一测自己的命运。闽南和台湾妇女有一种中秋节俗,叫“听香”:妇女点香礼拜后,留心听别人的谈话和歌唱,以此“口彩”来占卜自己的未来。南京等地区有“走月”的习俗,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都赏心悦目。台湾高山族则在日月潭边,在中秋的银色月光下玩起“托球舞”的游戏,海峡两岸各族兄弟都在享受共同的中秋。

  300多年前郑成功的部队在厦门过中秋时盛行一种玩会饼博状元的游戏,称为“博饼”。随着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多年来“博饼”在台湾也很流行,这是中秋月饼习俗的延展。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前些年创造出有关月饼的好几项“世界纪录”:2001年的“世界最大月饼”、2002年的“最长月饼”、2003年的“最高月饼”、2004年的“最大走马灯月饼”,到2005年适逢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他们又别出心裁耗资8万马币特制一艘名为“郑和一号”的“月饼船”,以1800公斤月饼食材制成,可谓壮观。据统计,中秋节一天马来西亚华人吃掉超过1亿马币的月饼。一位华人议员说,论总量马来西亚绝对吃不过中国,但讲“人均”,世界绝比不过马来西亚。世界各地华人纷纷以自己的方式发扬中秋文化,表现了血脉相连的中华情。

编辑:罗韦

1 2 3

关键词:团圆 月亮 嫦娥 中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