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叶小钢: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2014年11月25日 14:20 | 作者:廉维亮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C20141125002-zx4_副本

《中国故事·大地之歌》叶小钢作品音乐会在德国萨尔布吕肯演出现场。

C20141125001-zx4_副本

 

  当《大地之歌》最后一个乐章演奏完毕,整个慕尼黑音乐厅在德国指挥家的指挥下重归静寂,现场的观众先是意犹未尽地安静了几秒钟,继而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经久不息、情真意切的掌声,点燃了慕尼黑的夜晚。参与演出的演员们轮番返台谢场,一如前一晚的演出一样,《中国故事·大地之歌》叶小钢作品音乐会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这掌声献给参与此次演出的德国萨尔布吕肯广播交响乐团,献给童声伴唱的慕尼黑托尔策童声合唱团,献给参加此次演出的中国音乐家、歌唱家,更为重要的是向创作这些优秀作品的作曲家、全国政协常委叶小钢先生致敬。

 

  这是首次在欧洲举行的中国作曲家作品专场音乐会,也是首次由欧洲顶级乐团演奏一位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专场,能够在专业到苛刻的德国音乐爱好者那里赢得掌声,说明他们不但听懂了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故事,更是深深地着迷于这些中西合璧的独特音乐作品。

 

  作为2014年中德人文交流计划项目,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家叶小钢受德国萨尔州第二十五届艺术节和德国萨尔布吕肯广播交响乐团之邀前往德国,分别于11月6日、7日在萨尔州首府萨尔布吕肯和德国南部最大城市、世界著名音乐之都慕尼黑举行了两场《中国故事·大地之歌》专场音乐会。

 

  软实力需要硬功夫,讲述真实版中国故事

 

  此次赴德国巡演的《中国故事·大地之歌》音乐会,是继去年9月叶小钢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和12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两场音乐会成功举办后的再次出发,音乐会共分为《喜马拉雅之光》、《大地之歌》和《青芒果香》三个篇章。

 

  “举办《中国故事·大地之歌》的目的在于用音乐语言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传播历史厚重的中华文化,使西方的观众能够通过欣赏音乐作品感受到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绿色发展、和平崛起的理念。”叶小钢向记者介绍了此行的目的以及选取这三部作品呈现给欧洲音乐爱好者的考虑。

 

  叶小钢第68号交响乐作品《喜马拉雅之光》系首次在欧洲演出,作品用独特的角度讴歌了我国西藏壮美山河和藏民族精神风貌,探讨精神与物质、生命本源与终极意义,展现作曲家对人文精神的关怀,表达了西藏文化方式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大地之歌》是叶小钢根据七首唐诗创作,这部作品与世界著名作曲家马勒的《大地之歌》同名异质,以中国音乐语汇创作而成。作品歌词完全采用唐诗,但不拘泥于古意,该作品自2005年由中国爱乐乐团世界首演以来,已获得极高的世界性声誉;新近完成的钢琴协奏曲《青芒果香》充分表现了叶小钢的作曲才华,作品饱含着中国亚热带地区地域、生态、环境、人文及“绿色”为题的思考,此番在德国由著名钢琴家阿弥尔卡兹进行了世界首演。

 

  叶小钢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鼓起勇气、增强自信,同时也必须强化文化软实力当中的硬功夫。“以前我们谈文化‘走出去’总是显得缺乏自信,像是先敞开门透过门缝儿看看外面的情况,再羞羞答答地走出去推介自己,这主要是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价值认识不足、缺乏自信。尤其在音乐上更是感觉难以比肩西方,不能与其平起平坐。”叶小钢表示,“我们这次到德国来,包括去年在美国的演出都表明,中国的当代音乐作品艺术质量丝毫不比西方人差,并且越来越被西方接受,我们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自信,应该让世界认识到中国艺术的真正实力。”

 

  作为《中国故事·大地之歌》音乐会主题作品的管弦乐套曲《大地之歌》是叶小钢于2005年创作的,这部作品最直接地体现了他对欧洲古典音乐传统的理解。

 

  早在1908年,欧洲著名作曲家吉斯塔夫·马勒就曾创作了“大地之歌”,作品采用了七首中国唐诗的德文版为歌词,在西洋音乐史上绝无仅有。这七首唐诗分别为李白、钱起、孟浩然和王维所做。限于当时的中文翻译水平,马勒的作品当中很多诗句的文字和意境已较之原诗相差甚远,甚至还加入了一些自己创作的额外诗句。同时,尽管其中部分音乐体现了中国音乐的特色,但显然作品传递出的“中国之声”并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味道”。

 

  像所有中国人一样,早在听到马勒版《大地之歌》前叶小钢就熟知这些唐诗。出于对这些传统中文诗句的热爱以及对马勒的崇拜,2005年,叶小钢决定以同样的七首诗为基础进行自己的创作,谱写出一部由男女声独唱和大型管弦乐团伴奏组成的新作。

 

  “马勒的《大地之歌》给我的感觉与原诗意境大相径庭。马勒的音乐充满了幻灭,但是我的作品展现了一位中年男子对世界尚存的一丝勃勃雄心,这才是诗歌传递出的原始情绪。”叶小钢向记者介绍了他的创作思路。

 

  “我的目标不是要取代马勒那部伟大的作品,而是要以一种更加细腻、更加尊重原著的方式对这些标志性的诗歌进行新的诠释。一个世纪前的西方作曲家不可能对中国文化有深刻准确的解读。”为了进一步将自己的音乐和马勒的区别开,叶小钢选择用女高音和男中音替换了原乐曲当中的女低音和男高音,并且更改了两首诗的前后顺序以及四首诗的演唱者性别。

 

  更为直接的改变是,叶小钢在整个《中国故事》当中引入了大量的中国音乐元素,使得西方观众在这场总时长80分钟的音乐会中,时不时就会听出来自东方的惊喜。

 

  用中国音乐元素,给予西方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

 

  “含情纺织孤灯尽,拭泪相思寒漏长。檐前碧云净如水,月吊栖乌啼雁起。”

 

  舞台之上,女高音歌唱家正动情歌咏“中国版”的《大地之歌》。在这部作品当中,叶小钢尝试东西方音乐元素的交融交汇,他将歌剧和京剧元素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并辅以极为丰富而又十分微妙的管弦乐伴奏。除打击乐器演奏组中运用一些地方性的中式锣钹外,其采用的乐器皆为后浪漫派交响乐团中使用的标准配备。

 

  尽管乐器是西洋的,可音色当中叶小钢还是极力展现着“中国特色”。用短笛独奏演奏出与中国竹笛极为相似的音色,用两只单簧管准确模仿出笙的音色,可谓中西合璧、浑然天成。

 

  为使音乐更具中国味儿,作品《喜马拉雅之光》当中加入了古筝、竹笛、西藏鼓等地地道道的中国民族乐器,并巧妙运用西方管弦乐团中的标准铜管乐器模仿出铜号的声音,同时借助庞大的打击乐器组营造出隆重的乐鼓交响,拟仿出白云之中、雪山一旁宏伟的喇嘛庙中传出的经诵号鸣之声。

 

  “我们要讲述中国的故事,这其中真正的中国元素必然不能缺少,西方听众甚至是音乐家对于中国的传统乐器不熟悉,但当独特的音色混入西方管弦乐演奏当中,顿时他们就听到了不同的文化,而这种意境也就是中国文化。”叶小钢说。

 

  在整个乐团最前方参加演出的中国古筝演奏家吉炜是两场演出当中最闪亮的明星之一,一袭大红色的中式旗袍晚礼裙,加上高超的古筝演奏,征服了在场的德国观众;当萨尔布吕肯的音乐会结束后,一位德国的长笛演奏家也专门找到了参加演出的中国竹笛演奏家李乐,“竹笛的音色婉转悠扬,很多演奏技巧也与西方的吹管乐器不同,我们应当进行更多的交流。”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叶小钢 中国故事·大地之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