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焦晃: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

2015年02月02日 10:12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20130410_731db53c3c020ff12e18mMoI9JijD5gH

 

  编者按

  近年来,经典诵读活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在吟诵的优雅氛围中,人们更容易亲近经典、感受经典,这已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中华民族五千年流传的经典,蕴藏着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倾情朗诵这些文字,恰似追寻一部浩瀚而优秀的思想文化历程。经典诵读的意义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如何才能真正诵读好经典?著名表演艺术家焦晃先生认为,理解是诵读的基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优秀文化经典。

  随着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喜爱,经典诵读在很多城市普及开展起来。经典诵读看起来简单,但其实要诵读好难度很大,不亚于演好一出戏。当你诵读的时候,你的表现方式就是最质朴的语言,没有什么舞台布景或者其他的因素,用纯粹的语言表现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是很有难度的。

  诵读一定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文章用文字形态来表现,文字之前先有语言,文字是对语言的凝练的、富有深度的总结和表现。而诵读又把文字还原成语言,还原成“活的语言”。何谓活的语言?生动、准确、恰当。这里的语言不是指诵读表面所呈现出的声音,如果只有声音,诵读便显得生硬、索然无味,成了死的语言。只有真正把文章的意思读懂,理解透彻,搞清楚语言的逻辑、节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够在诵读中恰当地用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将这些认识转化为活的语言。文学经典与人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诵读经典正是要用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拉近这个距离,如果不加理解就想当然地诵读,反而会将距离越拉越远。

  举个例子,我们来看看杜甫的《兵车行》。诗歌开头就写“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车辆隆隆作响,战马萧萧而鸣,出征士兵各自在腰上配好了弓箭。看起来似乎是庞大的出征队伍集结起来了,于是有人在诵读时为了表现阵势很足,非常慷慨激昂。但其实杜甫写这首诗时,他的心理是很不安、很复杂的。连年征战,穷兵黩武,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看到这样的队伍,他忧心如焚,他觉得真糟啊,这些人被强征为兵,又要去送死了。所以诗歌后面说,“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因此,他不可能以一种欣赏的态度来看待队伍阵势,我们要准确理解这种思想感情,才能进一步处理好。

  又比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简单看来好像很张扬,很激昂慷慨,很多人在诵读时也是这样表现的。而其实这里的意思,在我的理解中,是表现了一种苦恼,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怎么解愁呢?唯有杜康。他不是在欣赏喝酒,而是发愁,愁没有大量贤才为己所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你们来了,我想你们啊,这是何等的求贤若渴。如果只是表现曹操喝酒喝得很张扬,是不准确的。

  文学经典文词优美、意境悠远,并且留给人们一个非常大的想象空间。诵读不是大场面、大剧场、大舞台,而首先是阅读活动。人家听你阅读,你用自己的身心去理解作者的感受,达到和谐的交流互动。每个人进行诵读都有各自理解上不同的侧重,表现为不同的风格和技术处理。诵读需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过来,多进行诵读活动,又对理解诗词文学经典有很好的提高作用,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比如可以加强我们的文学修养,了解作者的背景、情感思想,学习作者是如何描述和表达的,思考他的高明之处在哪里?久而久之,自己慢慢也有所进步。

  (本文为著名表演艺术家焦晃先生口述,本报记者谢颖整理,题为编者加)

编辑:罗韦

关键词:诵读 理解 经典 焦晃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