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融资诈骗黑手频频伸向老区农民

2015年03月16日 09:51 | 作者:梁晓飞 王井怀 杨毅沉 卢国强 |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骗局漏洞重重 缘何屡屡得逞

  记者采访发现,张世光案中,“骗子公司”存在多处明显漏洞,但由于受害农民法律、融资知识匮乏,防范意识较弱,导致接连被骗。

  漏洞一:“骗子公司”相关信息明显有误。

  根据吕彦文提供的信息,记者来到位于北京朝阳区光华路东方梅地亚中心25层,发现此处并没有他口中的A公司,反而在东城区东四西大街找到了真正的A公司。

  这家公司表示,2013年以来,就发现有少数不法分子假借该公司或分公司名义从事不法经营活动,骗取他人费用,谋取非法利益,具有明显的欺诈行为。对此,A公司已发布声明:该公司及分公司的名称、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信息一律以官方网站公布为准,凡与官方网站公布不一致的一律为虚假信息。该公司从未委托或授权其他企业、单位和个人,代表该公司或以公司名义遴选拟投资合作的项目。

  甚至在B公司的两张名片中,地址也不相同。自称“投资经理”的游士才地址是“通用国际中心B座11层”,未标明职务信息的李滨则是“通用国际中心A座11层”。而实际上,北京工商登记信息中根本没有与B公司名称相符的公司。

  各种迹象显示,张世光遇到是两家冒用旗号、招摇撞骗的“骗子公司”。然而,直到现在,吕彦文依旧认为是两家“中字头”公司骗了自己。

  漏洞二:混淆“个体工商户”和“公司”概念。

  诈骗前期,不法分子故意混淆“个体工商户”和“公司”的概念。在“骗子公司”的引导下,张世光于2012年注册了一张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并在当年的一份《融资申请》中,虚构了公司资产、近三年运营情况和公司管理层。

  吕彦文说,由于“公司财产”系虚构,融资缺乏资产或抵押物,面对“骗子公司”提出的要求难以拒绝。直至B公司的李滨说出了真相,“要融资5000万元必须注册一家拥有3000万元注册资本的有限责任公司,个体工商户不行。”至此,张世光和吕彦文才知道,他们从一开始就已陷入骗局。

  漏洞三:从几百万到5000万,被膨胀的融资需求成为“天方夜谭”。

  吕彦文说,早在2011年,张世光就有了建大棚的想法,最初的资金需求最多几百万元。然而,自从与孟田林取得联系后,融资需求迅速攀升至2000万元、5000万元,投资项目也演变为“高档食用菌栽培大棚及养鱼”。

  吕彦文称,当时只有融资的想法,却没有融资的基础,是他们被骗的原因之一。记者采访中也发现,这些所谓的“出资方”之所以夸下海口并提出各种非分要求,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融资方对于市场融资没有任何了解,基本没有资产或抵押物,但想获得大量融资。当记者表示自己的公司有抵押资产,也有资产评估、法律评估报告,并不需要他们提供另外的资质证明报告后,大部分“投资公司”的热情都大大降低。

 

 

编辑:罗韦

01 02

关键词:融资 诈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