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委员讲堂委员讲堂

精准医疗热的“冷”思考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生物遗传学家贺林

2015年07月01日 16:37 | 作者:蔡鎏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11

 

  

  今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一个预算为2.15亿美元的“精准医疗”计划。一时间,“精准医疗”这个热词遍布媒体。

  其实,早在15年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生物遗传学专家贺林就带领团队,解开了遗传界百年之谜——第一例孟德尔常染色体遗传病。这正是全球精准医疗的最经典成功案例之一。

  面对站上风口的精准医疗,“如果有人谴责我们有掉入美国诱导‘陷阱’的可能,至少现在我们还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性。最后,很可能换来的是打水漂的结果。”如何避免过度炒作和盲目跟风?让我们听听——

  “精准医疗的概念从理解上并不难,强调的是精与准。然而,医疗很难做到物理意义上的‘指哪打哪’,往往更是‘打哪指哪’,因为人体并非一个机械物体,而是相互作用的有机联系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贺林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向记者解释了精准医疗的概念。

  相对于精准医疗,人们更熟悉人类基因组计划。该计划由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于1990年启动,中国也参与其中。

  贺林认为,精准医疗可以看成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结束后的一个延续。

  “新医学”=老医学+基因组学+遗传咨询

  新的疾病分类法将改善目前的医疗保健水平。由此,贺林提出了“新医学”的概念,他认为“新医学”=老医学+基因组学+遗传咨询,未来“新医学”将成为健康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医疗技术在快速发展,但出生缺陷以及肿瘤、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的发病率仍在上升。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贺林讲道,传统医学使用的疾病分类法主要是基于症状、病变组织、细胞镜检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技术,往往还没来得及加入分子水平诊断技术,导致无法准确地定义疾病和做出针对性的医疗诊断。

  例如,目前,妇科肿瘤药物的临床实验成功率只有5%左右。如此低的原因就是由于,不同个体基因的差异、生活环境的不同,对于同种药物会产生不一样的反应。而精准医疗利用基因检测可对不同个体进行差异化治疗,同时达到预防治疗的效果。

  另外,分子生物学的突飞猛进使得对临床样本进行快速、全面、高效的分析成为可能,随之产生的疾病相关数据的激增,也为正确修正目前的疾病分类起到积极作用。

  发展精准医疗不宜盲目跟风

  据媒体报道称,中国将成立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到2030年,中国将投入600亿元人民币用于精准医疗计划。

  贺林认为,奥巴马的计划并非给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是对原有计划的重新组合和叠加,“从预算上看,2.15亿美元太小了,对于美国的精准医疗行业来说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由此引发的中国跟风式投入,可能多达几百甚至上千亿人民币,这些钱很大一部分会用于购买生物仪器设备上。而美国几乎垄断了全球高端的生物仪器市场。如果有人谴责我们有掉入美国诱导‘陷阱’的可能,至少现在我们还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性。最后,很可能换来的是打水漂的结果。”

  在精准医疗辅助下的“新医学”发展,将会给整个传统医学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为疑难病的治疗带来曙光。不过,贺林提醒,对于涉及国家层面的重大项目,需要为此提供长久良性发展的土壤而不是盲目跟风式的投入。政府对此应有更多的耐心和冷静的思考。而不是美国提出了一个“精准医学”计划,我们马上出一个中国版的计划,这样带来的一定是“人人专家、全民皆兵”的结果,那时候的结局可想而知。

  “既要看到精准医疗的积极一面,也要看到它的不完善之处。”贺林认为,“新医学”的概念更适合中国国情。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实际上已经抓住了健康问题的核心,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这本身非常符合习近平主席一再强调的原创精神,这是我们应该走的路。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精准医疗” 人类基因组计划 盲目跟风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