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贫困县一300万工程项目 商人送礼就花120万(图)

2015年07月08日 09:21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一名曾在巴东县某项工程负责技术的人员对此并不惊奇。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自己在巴东施工的某工程项目的花坛,约500平方米,使用的土壤是弃土,报账时却被谎称为每立方米100多元的肥土。另一条道路,本应使用300号水泥,但实际掺杂了200号水泥。

  他承认,自己没法拿出证据,“如果真要调查,应该可以查清楚”。

  案件调查其实往往伴随利益之争。县委书记曾难掩气愤:“我认为吊诡的不是一些说情打招呼的情况,而是调查工作的举步维艰,似乎县纪委和县公安局经侦大队的一举一动、所有进展,被调查对象都一清二楚。”

  巴东县纪委一名官员坦言,调查平阳坝案件出现“跑风漏气”,纪委也没有办法,最后县委书记亲自部署,要求公安机关必须调查,“终于有一个干部被处理了,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支持”。

  前述政法界的人士透露,如今办案依然会有人暗示“照顾照顾”,他称,“我们表面上说会照顾,其实还是依法办理”。

  “我问政协领导,我说的话管用吗,他说管用”

  在巴东县野三关镇旅游业投资者张博看来,政治生态与投资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野三关是巴东县的一个经济开发区,巴东相当一部分企业位于该镇。

  发展经济是这个贫困县的渴望。2013年,巴东的GDP排名在恩施州八县市排名第三,人均GDP排名第五。而位于鄂西的恩施州,这两个数据在湖北省均偏靠后。

  张博来考察的时候,野三关邓玉娇刺官事件轰动全国,但他认为,事件结束后,政治生态是可以慢慢改变的,而当地旅游资源独一无二。

  “邓玉娇事件一度让野三关‘臭不可闻’,所以,当年,哪怕是排污企业要来,当地也接受。”张博回忆,这是“胡搞”,当地景区附近曾建了一些采石场,另有一家硅厂在生产时排放不少蓝烟,威胁着当地的生态环境。

  张博曾向巴东县领导提出这个问题,后来,一些厂房被关停。2014年,他还在县政协大会上建议设立生态禁伐区,“县领导没直接给我反馈。后来我问政协领导,我说的话管用吗,他说管用,相关部门的主管领导已经换了”。

  张博记得,2014年,巴东县17个部门到野三关为企业解困,主要集中在“融资难、办证难、拆迁难、兑现合同难”4个方面。在他看来,尽管可能没把全部困难都解决,但值得肯定的是,此举“不是靠某个企业送了钱就批示解决,而是挨个解决”。

  他认为,巴东的情况仍有改进的空间,例如野三关用水的困难,位于野三关镇的火车站如何与县城更快连接,县城的规划怎样更符合实际情况。他也坦言,没有任何领导可以一个人就把巴东管好了,但现在的县领导的优点在于“敢于面对问题”。

  这与巴东县发展旅游业的定位密切相关。在巴东县多名官员眼里,注意听取公民意见也是政治生态改善的表现。

  多名官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们认为最有普惠意义的工作算“农民办事不出村”。巴东是山区,村民出村办理证件不方便,有的早上出门,到职能部门已近下班时间。为了办事,有人甚至要在县城里住一晚,还不一定能办成。

  “农民办事不出村”的做法则是,把网络连到乡村,在村里设置两个受理员,每星期两天在村里坐班,扫描必需证件,通过网络传输给县里,县里再通过网络反馈给村民。

  这项起初不被许多官员看好的工作,最终做成了。“老百姓开始有的也不理解,觉得你又在作秀。”周红说,现在真正做起来之后,老百姓觉得方便。

  这件事情也成了中央树立的典型,出现在焦点访谈、新闻联播节目中。这也被解读为自邓玉娇事件后,巴东首次以正面形象被广泛报道。

  陈行甲说,他感到巴东干部群众这几年明显平和多了。

  (文中王蕾、张博为化名)

 

编辑:罗韦

01 02 03

关键词:政协 巴东县 纪委 干部 《一位县委书记的愤怒》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