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高高悬挂的“红灯笼”——重庆抗战防空预警的记忆

2015年07月20日 23:00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原标题:高高悬挂的“红灯笼”——重庆抗战防空预警的记忆

  新华社重庆7月20日电(记者牟旭)尽管战争硝烟已散去70年,但重庆的一些老人依然记得抗战时期城里制高点上升起的“红灯笼”:那是空袭警报,也是他们逃命的“信号弹”。

  研究“重庆大轰炸”的权威专家、西南大学教授潘洵说,为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日军在1938年至1944年,对战时首都重庆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大规模、长时间的无差别轰炸,其残暴程度不亚于南京大屠杀与731细菌战。

  重庆图书馆研究馆员王志昆介绍,当时的中国并没有掌握防空雷达技术。面对日军战机频繁的轰炸,1937年9月成立的重庆市防空司令部只能借鉴古人的思路实施防空预警。

  据档案记载,重庆防空司令部运用从周朝开始实施的“烽火台”体系,配备防空监视队、哨。他们在重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广阔区域,设立了由26支监视队、132所监视哨和1所独立哨组成的蝶形状防空情报网,而重庆则在此蝶形状的尾端。

  当时重庆防空司令部规定:悬红色球1个,是远在宜昌的监视哨发现日机,其航向可能是重庆,市民应预先准备或疏散;悬红色球2个,是万县(万州)监视哨发现日机,其航向是重庆,大约敌机1小时内将空袭,要求市民全部避入防空洞,警报解除前不许外出。

  今年4月,重庆方面从美国购回的纪录片《苦干》真实记录了当时大轰炸下的情景:重庆市民看到红色球升起后,开始井然有序地跑进防空洞;轮渡将一部分群众运送到长江对岸开阔的地方躲避轰炸;消防队员、救护人员、医护人员列队奔向最容易被轰炸的地方,准备救援。

  大轰炸幸存者粟远奎回忆到,1940年8月19日,空袭警报响起,他们一家躲入防空洞,等到解除警报回家一看,三层楼的房屋被完全炸塌,家产只剩下一床被褥。

  在重庆渝中区人民公园的林荫空地上,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碑身正面及背面,镌刻着“重庆市消防人员殉职纪念碑”的金色大字。

  1939年“五三、五四”大轰炸中,日机首次使用燃烧弹对重庆实施轰炸,整个重庆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燃烧弹轰炸让消防变得至关紧要又异常危险。王志昆介绍,当时消防队员表现十分英勇:头顶上敌机还在盘旋投弹,消防队员们置自己安危于不顾,毫不退缩,推着简陋的消防设备器材,勇敢地冲进火场灭火救人。大轰炸期间,重庆消防队员共有81名殉职。

  频繁的轰炸并没有“炸跨”重庆人民。王志昆说:“有时,人们一天要跑两三次警报。警报解除,人们就跑回家,把房子修修补补,该工作就工作,该读书就读书。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绝不屈服的意志。”

  “重庆大轰炸”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国际舆论的谴责。1942年6月15日,英国驻华大使薛穆爵士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英国民众发表广播演说:“自日本开始进侵中国,迄今已有五载……中国仍屹立不移,足以象征中国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决心之重庆,乃成为全世界各地家喻户晓之一名词。”

编辑:曾珂

关键词:庆大轰炸 抗战 重庆抗战防空预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