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在撒哈拉遇见最可爱的人

2015年11月25日 16:18 | 作者:张曼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在远离祖国万里的西非大漠,在硝烟笼罩的马里东战区加奥大本营里,耳闻目睹中国维和士兵们所做的一切,记者脑海中不由浮现出这样一个熟悉的词:最可爱的人。

“为什么来维和?”在他们看来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军人荣誉!维和是最接近实战的环境,当军人维和多光荣!”这是大部分官兵们脱口而出的回答。

“来前看了新闻,知道这里非常危险,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是军人总得上前线吧,”21岁的隋景坤冷静地回答道。

出国维和虽然光荣,但其中辛苦只有官兵们自己能体会。不少官兵都是家里的顶梁柱。去国一年,心头总有几许挥不去的牵挂。

“但穿上了这身军装,做这个(维和)决定就很容易了,”24岁的赵福告诉记者。这位6年军龄的班长在国内已荣立两次三等功,为了参加此次维和,挥别家人和恋人,“有人说我傻,但我是当兵的,放弃维和我还真做不到。”

在加奥营区的东大门哨位旁有一棵小树,是大漠里难得一见的绿色,树干上挂着几个战士手工制作的木头标牌。最上面的标牌写着“中国11200km(公里)”,箭指东方,提醒着家的方向。

在营区,官兵们对家人的思念是低调、不张扬的。“家里事都是私事,在这儿要全身心投入工作。”孩子刚满2岁半的政工干事赵佳明道出官兵们的自我要求。午间或夜里的休息时间,营区角落总有一只只手高举着手机寻找信号,希望能得到万里之外家人的消息。偶尔在节日或生日时,几段家人的祝福视频,许是在田间劳作的老父亲说“我身体好,不要担心”,许是妻子温柔地说“我和孩子都很好”,许是不满十岁的孩子说“爸爸,我每天都好好学习,你也要好好工作”……能让这群有泪不轻弹的血性男儿瞬间低头掩面,默默抽泣。

在工兵分队分队长朱昭平的办公室里有一张世界地图,“出发前,我指着世界地图跟女儿说爸爸要去马里,女儿八岁,不知道马里是什么地方,以为是像北京一样的大城市,好地方呢!”

马里加奥地处撒哈拉南缘,终年酷暑黄沙。这里形势紧张,时有恐怖袭击发生,是联合国最危险的任务区之一。395名中国维和军人在这里站岗护卫、建设营地、抢救伤员。

19岁的王健飞是工兵分队最小的战士。记者见到他时,王健飞刚执行完去昂松戈分队运送给养的警戒护卫任务,在装甲车上站了4个小时后,脸晒得看不出原先的肤色,被战友们戏称为“马里娃”。他腼腆地对记者说:“刚经过袭击频发的路段,心里可紧张了,不过,在这里维和还是觉得有意义。我还年轻,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再维和。”

恐袭危险、酷暑沙尘,抵挡不住“中国速度”。工兵最近在超级营地架设板房,三个月就搭建了19套六合一板房,创下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团(马里稳定团)搭建板房的纪录。“中国速度”背后是官兵们的无数汗水。“拿道桥中队来说,每天要喝掉200多升的水,每人体重下降10到15斤,”指导员韩刚说。

“现在超级营区的板房建筑群看起来都像是加奥市的高档小区了,成标志性建筑啦!”中队长陈俊自豪地说。

官兵们不仅热爱维和工作,也热爱着身处的这片荒漠。被战友们评价为“文艺青年”的小战士来方舟说:“这里既有撒哈拉边缘的荒漠,又有尼日尔河和绿洲,像三毛的小说一样浪漫,但每次出行我却戴着头盔,手持钢枪。”

朱昭平说:“这里没有典型,每个人都是典型。”他们有共同的心愿,希望给这里带来长久的和平,把维和视为军旅生涯里最自豪和光荣的经历。(完)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撒哈拉 最可爱的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