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科学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

2016年03月07日 09:14 | 作者:金碚 |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如上所述,货币量或流动性主要是通过金融体系的信用活动产生的“乘数效应”创造的,主要表现为“债务”量,特别是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额。于是,从需求侧着力的经济刺激总是表现为更多“举债”。如果长期实行刺激政策、无节制的债务扩张超过一定限度,不良债务和不良贷款的比重必然上升,积累越来越大的风险。这就是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现实。

为了应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全世界主要国家都实行扩张政策,实质上是扩张货币,加速债务增长(也叫加“杠杆”),以加大流动性来“创造”需求,遏制“自由落体式”的经济下滑。这在一定限度内可以起到有效的调控作用。但如果不适可而止,必然导致供给方“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导致债务而不是有效需求大量增长,有效需求仍然不足,而不良债务特别是银行不良贷款却越积越多。

在此情况下,如果为了追求高速增长继续通过扩张货币刺激经济,就意味着不良债务与过剩产能及库存轮番增加,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因此,经济策略转向更加注重供给侧是必然选择。要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措施,简政放权、消冗排毒,改善供给、轻装前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

在现代,政府已认识到存在市场失灵,需要进行经济调控。但从需求侧观察市场失灵与从供给侧观察市场失灵的涵义是不同的。

从需求侧观察,市场失灵主要是其功能性局限,市场即使能够顺畅运行,仍然可能发生需求不足和非自愿失业的不合意现象。因此,以需求管理为基本内容的宏观政策具有货币性、短期性和总量性,即政策措施主要是在货币层面操作,包括调控货币供应和财政收支的松紧;调控时间是短期的,即“熨平”经济波动周期;调控和干预着力于生产总量的增长率、就业率、物价总水平、进出口总量等总量指标。

从供给侧观察,市场失灵主要是由于存在结构性障碍,市场未能顺畅运行,导致调节机制的系统性失效。因此,从供给侧着力的对策措施是实体性、长期性和结构性的,即主要是对实体经济层面的调整,着眼于取得长期效果,例如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经济活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等;调控和干预主要着力于化解特定产业的过剩产能,消化库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由于认识到市场未能顺畅运行,看到市场体系和机制的不完善之处,供给侧对策更强调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也就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掌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辩证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达到的紧迫目标,一是稳定经济增长,二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稳定经济增长的含义不再是采取刺激性政策来扩张生产规模,而是激活实体经济新的内生动力,提高潜在增长率水平。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含义是逐步摆脱资源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使产业结构现代化、绿色化、高效化,产业升级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编辑:秦云

01 02 03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 经济发展新常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