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高龄打工者的养老困惑:去哪养老 拿什么养老(图)

2016年03月29日 11:05 | 来源:工人日报
分享到: 

  ——4——

  病退了但无法按时拿养老金

  宋万兴:67岁

  老家:山东省济宁市

  虎坊桥马路劳务市场中,67岁的宋万兴算是经济条件好的。身穿着黑色仿皮棉袄的他1992年“病退”,本来50岁就可以拿养老金的他,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拿到,不得不坚持打工。

  宋万兴来自山东济宁。1970年,他投奔哥哥,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由于没文化、没技术,宋万兴便在齐齐哈尔农场里的奶牛场当养奶牛,每月32元钱。他和一名河北来的女工结了婚,生了4个孩子。

  1987年,“就开了一个会”,宋万兴说,农场就“解体”了。他记得,当时领导告诉大家,以后大家都不用上班了,有亲戚的奔亲戚,有朋友的奔朋友,“自谋生活”。

  看“形势”不对,积劳成疾的宋万兴立即向场里申请“病退”,并在1990年只身一人跑出来“流浪”。

  在外奔波,宋万兴一直惦念着能够病退。1992年,单位通知他申请通过,但由于没钱,只能“用种地折钱”。几经折腾,单位的说法也是变来变去。“名义上可以退了”的宋万兴,实际上一分钱也没拿到过,直到2011年,60岁时,他的养老金才“开上钱”,一个月2000元。

  “四次白干,三次遣送,一次拘留……”宋万兴清楚地记得流浪在外的这些年,他遭遇过的打工心酸。做保安、卖早餐、打小工、洗碗,但凡能想到的城市杂活儿他都干过。

  4年前,他曾在朝阳区雅宝路的一家早餐店包包子。店主为节省工人开支,让宋万兴既和面,又包又蒸,一个人干俩人的活儿。坚持了将近1个月,他觉得身体有些吃不消,便跟老板提议看能不能减些工作量。谁知,老板不但没同意,还让厨师长动手打他,“把脖子打坏了”。挨打后的他连1个月的工资都没要就跑了,因为没有医保,他只能忍着,疼了三四年才彻底恢复。

  如今,66岁的他,全家四口人分散各地打工,还不知道哪一天回哪里养老。

  采访手记

  亟待填补的短板

  采访结束时,马路劳务市场的务工人员告诉记者,天一亮就有人“蹲守”在这儿,很多人不知道去哪儿过夜,常常露宿街头,“夏天还好,冬天就难捱了。”

  来自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50岁以上的高龄农民工数量已逼近4700万,占比从2010年的12.9%上升至17.1%。而在社会保障方面,高龄农民工最为集中的建筑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仅有5.4%和3.9%。

  和热闹的马路劳务市场相比,一街之隔的虎坊桥人才市场冷清多了,只有零星几个人站在橱窗外,盯着张贴的招聘信息看。

  人才市场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两年找工和招工都越来越难,这些农民工,年纪太大也没什么技术,只能干一些保安、保洁、杂工等活儿,而经济转型升级下,稍微对技能有点要求的,都干不了。

  面对回不去的家乡、跨不进的城市,这些没有社保的高龄务工人员有的虽然在工作岗位上,却徘徊在社会保障大门之外;有的虽已告老还乡,却因为无法连续缴纳社保15年而无法享受养老金。他们不知道自己老了之后,该去哪儿养老,拿什么养老。

  “高龄农民工”养老困境,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对于正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而言,“打工爷爷”的养老问题,无疑是亟待填补的短板。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高龄打工者 养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