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三大误区妨碍房颤患者抗凝治疗

2016年03月30日 10:49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我国人口老龄化成为最热议的话题之一,我国老龄化有规模大、来势猛、占比高等特点,而由于身体器官老化而导致的心房颤动的发病率也在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房颤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由房颤导致的脑中风由于致死、致残、复发率极高,时刻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朱俊教授指出,“房颤患者在迅猛增加,虽然有些房颤患者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但并不意味着脑中风的风险不存在,只有坚持抗凝治疗才能预防脑中风的发生。

房颤最大的危害就是中风,由房颤引起的中风比高血压等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中风危害更大。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心脏收缩和舒张是协调一致的,但房颤发生时,心房中血液淤滞而形成血栓,这种来自心房的血栓往往体积较大,一旦血栓随血液进入脑部的主要血管,就会造成大面积的脑组织坏死,导致偏瘫、死亡等严重后果。数据显示,由房颤引起的中风患者一年内死亡率高达50%,即使幸存也面临长期致残的威胁。因此房颤患者需要接受抗凝血治疗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防止中风的发生。但我国房颤患者由于存在诸多误区,导致抗凝治疗比率不尽人意。

误区一:没有不适感觉就停止服药

王先生被诊断为房颤,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一年之后感觉很好,于是便停药了,但不到半年便突发中风,因为脑梗面积大不幸离开了人世。

专家澄清:许多房颤患者不理解为什么平时没有任何症状还需要每日服用抗凝药物,实际上房颤患者的中风与其危险因素有关,而与房颤症状无关。因此房颤患者应该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风危险因素评分;如果评分结果显示有中风风险,无论有无症状,也无论阵发、持续或永久性房颤,一定要每天坚持服用抗凝药。抗凝药实质上是通过阻止心房中血液凝集成血块,来预防中风的发生。

误区二:抗凝药有出血风险,不敢用

专家澄清:服用抗凝药预防中风的获益要远远大于出血的风险。房颤患者要意识到一旦发生中风,将付出残疾甚至生命的代价,与中风相比,即使有很少的人服用抗凝药有可能导致的出血,绝大部分也是可以救治的,不需要过分担心。目前新型的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与传统的药物华法林相比,出血风险,特别是出血中最严重的颅内出血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了。现在,欧美和国内的权威指南均推荐房颤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不仅大大降低中风风险,出血风险也可以得到很好地控制。

误区三:服药只选便宜的,不重性价比

专家澄清: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尽管价格较为便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受到许多食物和其它药物的影响。如果患者吃了绿叶菜,豆制品或服用一些常用药都会导致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发生变化,不是药物浓度少、起不到预防中风的效果,就是药物浓度高、有出血的风险,因此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做血液监测。由于华法林用药不方便、对医生和患者的要求太高,以至于患者难以做到长期坚持,也影响华法林的疗效。另外,还有一些患者服用比较便宜的阿司匹林来预防中风,但研究数据显示:房颤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减少脑中风的效果不明确,目前唯一可以减少房颤患者中风发生的药物就是抗凝血的药物。

因此选择预防中风的药物不要只看药物价格,还要注重药物的方便性和性价比,新型口服抗凝药虽然价格贵一些,但是服用方便,不需要监测血药浓度,疗效和安全性也比华法林好。

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被纳入到医保目录中,部分患者可能因为经济负担而无法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或中断治疗,因此将新型口服抗凝药纳入医保成为医生和房颤患者当前最大的心愿。

朱俊教授强调,“4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将近四分之一的机率在一生中会罹患房颤,并且一旦发生过房颤,会反复再发。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吸烟、饮酒等都可能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这些患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并接受相关治疗。这部分高危人群如果发生心悸、气短、头晕等相关症状时,要到医院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排除房颤的可能。但是多数患者发生房颤时并没有特殊的感觉和症状,接近1/3的患者是在发生中风后才被诊断为房颤,因此房颤患者要重视抗凝治疗,并坚持用药。”

文/胡洋(中国医科院阜外医院)


编辑:赵彦

关键词:三大误区 妨碍房颤患者 抗凝治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