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传统文化让未成年吸毒者从“心”戒毒

2016年06月24日 19:47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重庆6月24日电题:传统文化让未成年吸毒者从“心”戒毒

新华社记者刘恩黎、陈舒

“大部分青年吸毒人员在3个月内就能摆脱对毒品的生理依赖,导致他们吸毒和复吸的主要因素还是心理问题。”重庆市未成年人教育矫治所党委委员刘晓军说。

6点半,起床铃还未响起,他早已睁开双眼。对阿林而言,自半年前来到这里,他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18岁出头的他,去年底因吸食冰毒被公安机关抓获并送至未成年人教育矫治所强制戒毒。

皮肤黝黑、身材健硕、浓粗眉毛下双眼炯炯有神,初次见面,你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小伙子会和“吸毒”二字相联系。

阿林告诉记者,打小就没人管护过他,自6岁父母离婚,今天姨妈家,明天表叔家,小小年纪便打起了“游击”。家庭温暖从未出现在记忆中,长大后漂在社会上反而认识了一群“惺惺相惜的哥们”,也就是这些“哥们”,让自己一步步走向深渊,深陷毒海。

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2015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数据显示,全国现有吸毒人员234.5万名,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吸毒者共146.5万名,占总人数的62.4%。重庆市在册吸毒人员81294人,戒毒年龄最小者仅14岁。新型毒品的泛滥和吸毒人员年轻化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

7时,阿林整理完内务后和室友挽着双手排队下楼准备出操晨练。在未教所操场上,500余名戒毒人员整齐排开。伴着古朴的乐曲,阿林迈开右腿,扬起双手,和其他学员一起练起了太极。

未教所一大队队长罗代雄告诉记者,由于戒毒人员长期吸食毒品,身体相对虚弱,将中华传统文化太极拳和养生拳融入晨练,可以帮助他们颐养性情、强身健体。而这也是重庆市未教所用中华传统文化帮助未成年人戒毒的缩影之一。

晨练完毕后便是早餐时间,而阿林的早餐还有点特别——他会喝上一碗由重庆市中医院配置的传统中药。

未教所医生黄建涪说:“戒毒人员最常见的戒断反应就是失眠、心慌,这副中药的作用就是让他们睡个安稳觉。”

虽然阿林早已没有了戒断反应,但他还是坚持着每天喝中药的习惯,他总说喝了感觉睡得踏实。如今,身高1米65的阿林已从刚进所时体重不足100斤增至130斤。

重庆市未教所是一全军事化管理的强制戒毒所,内有强制戒毒人员500余名,最小的仅有14岁。这些学员需要在此治疗、劳动和学习,度过为期两年的强制戒毒生活。每周的周二、周三是所里的课堂教育日,而22日周三的课程恰好是阿林喜爱的书法课。9点半,课程开始,50名学员扎着马步,握着毛笔认真练习,记者进去采访时都鲜有人抬头张望。

重庆市南桥书院院长、书法课的授课老师秦志强表示,很多学员刚接触书法时注意力不集中,很难静下心来,几次课下来现在大家慢慢进入了状态。

“老师让我们从写直线练基本功开始,刚写时线条总粗细不均、起伏很大,通过练习,我的线写的均匀平直多了。”阿林说,自己身上的浮躁气也少了很多。

未教所分管教育的领导刘晓军说:“相比常年吸毒的成年吸毒者,未成年人戒毒更容易,但出现复吸情况也不少。对这些孩子来说吸毒终归还是心理问题,现在我们探索用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他们新的兴趣爱好,希望他们将来能融入新的圈层,真正从心底脱离‘毒海’。”

秦志强也表示,青春期阶段的孩子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陷入一些道德陷阱。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孩子也最需要学习,如长期进行国学诵读,接受良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生活在一个有品德、有品位的社交圈内,自然容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阿城在通过一系列传统文化学习后深有感悟地表示,想到之前的自己就感觉反感,当时父亲举报他吸毒,他一直很不理解,还怀恨在心。“通过国学学习,我才明白最对不起的就是父母,弟子规里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想想之前叛逆的自己,真是不孝。”阿城一边说一边取下眼镜擦拭着泪水。

像这样在未教所受到传统教育而有所改变的孩子正逐渐变多,他们都表示之所以走上违法道路是因为没有接受好的思想教育,现在深感后悔,希望通过读经典,学国学,用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文化道德水平,将来用好的思想去教育自己的后代。

“人生就和写字一样,有的‘字’漂亮,有的‘字’丑陋。之前我的‘字’不好看,但现在我重新从画线开始学,从点滴做起,终有一天能写出属于自己最漂亮的那个‘字’。”阿林指着自己书写的线条说。(完)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传统文化 未成年人 吸毒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