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家乡 为何每逢春节都有绵长细微表达?

2017年02月13日 09:00 | 作者:谢飞君 |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乡情犹在

很多细节依旧能够触摸到内心最柔软部分

现代生活是一种让人心肠变硬的生活?王磊光总是忍不住这么问。但当他因为写书的关系多次跑回家乡,却分明觉得很多细节依旧能够触摸到他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哪怕写20万字,我也没有抱着科学的态度,要梳理出什么理性逻辑,而是住下来,到处看,找人聊,听到什么就记录下来,把碎片化的现实展现出来,让大家去感受。”

王磊光的一些朋友提出过批评,比如书中有很多不符合社会调查规范的地方,又如调查者“我”没有退居幕后。但王磊光更看重的是用文化研究的眼光看待生活,他始终觉得,碎片化的细节,可以引导读者对于乡村社会有结构性认识。

农忙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家乡的人总在不同的时节挖草药、掰竹笋、摘茶叶,以赚一些贴补生活的“小钱”。“某一天早上,母亲腹胀,就把自己新摘的金银花,拿到李家楼去卖,卖了20元,又去药店买药。一盒胃药接近30元。但母亲并不觉得伤心,甚至庆幸她买药没有花费从田地里挣来的钱。母亲觉得花是山上自生自灭的,这些小钱都是大山的馈赠。”乡村情感中朴素的感恩跃然纸上。

冬天,“找小钱”的机会没有了,大家就熏制腊肉、腊肠。农村人自己养的猪,都是慢慢长成的,和城里的肉味道不一样,大多只够自己家人吃,要卖也是一小部分。而村民为了买到土猪肉过年,要提早半年就打好招呼。买卖也是乡亲间的情谊。

这些细节,是乡村展现出的幸福一面。王磊光曾在同学群里做过问卷,问同学们想不想回家,“都说想,但难点也一样,回去没办法挣钱”。这两年陆续有人回乡创业,有人回乡打造养老休闲基地,也有人承包鱼塘或是家禽养殖场,但绝大多数人没有这个机会。

“越来越多人看似远离了家乡,但儿时的生活经验、思维观念即便城市化了,‘根’还在那,长远的归宿还是回去。”王磊光的两位表哥分别在浙江和广东承包了工厂,收入不低,但买房还是买在了家乡的县城。

对于王磊光自己,故乡的一切因为经常回去而熟悉,“从来不会把乡村当做风景来观赏,而是我的生活方式”。即便在上海求学的这些年,他觉得思考方式还是带着乡村的印记——地铁7号线上的“长寿路”和“常熟路”他经常混淆,也是因为在乡音中,这两个词语是完全一样的读法。

“套用贾平凹的话,家乡对我们的影响,就像乌鸡的乌,那是乌到了骨头里面。”王磊光说。他把乡村的情感表达分为两种不同的分类,一种是城市人和已经脱离乡村的新城市人,他们对于乡村是审美上、情感上的,与乡村只是偶尔接触;而另一种是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农村人,他们的乡村是生活的乡村,体会更多的是快速发展中的挣扎。

编辑:梁霄

关键词:春节 细微 绵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