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家乡 为何每逢春节都有绵长细微表达?

2017年02月13日 09:00 | 作者:谢飞君 |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记住乡愁

是美化了的乡村记忆,更是对未来乡村的期许

这几日,农村继续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呈现在不同春节回乡记中。一篇写农村娶亲难的文章称,在当地仅相亲就需2000元“相亲费”……

这真是乡村的现状吗?“这种已经让人不认识的乡村,恰恰是真实的。我们印象中宁静的乡村和含情脉脉的乡情,是一种想象的田园,真实的农村生活已经高度市场化和商品化了。”任远说。

在任远看来,这几年集中的乡愁表达的背后,是快速的城镇化。“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城镇化水平约20%,而今到了57%,约4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城镇化构成这4亿人口的生活历程,因此返乡见闻构成了他们对自身生活历史的记忆。”任远称,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农村群体城镇化主要还是“离土不离乡”,他们和乡村的关系没有真正分开;而现在,更多的人口从乡村到了城市,快速高效的交通使得城乡密切交织,对城乡的分裂性体验就更为明显,也就有了密集的乡愁表达,“这也意味着城镇化到了更深入的时期”。

改革开放30年,农村的经济社会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城镇化过程增加了家庭的分离,城乡的不平等依旧存在。从这个角度而言,“乡村衰弱并不一定是乡村的绝对衰落,而是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失衡的表现”。任远说,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当家庭被城镇化撕裂,乡愁的表达非常重要。因为,很大程度上,乡愁的基础是一种基于人性的、家庭的情感慰藉。

在如今的乡愁表达中,有两种意识交错在一起。“一种是对自己记忆中的传统乡村进行浪漫主义改造。这部分人认为过去存在的乡村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乐园,但这种美化了、改造了的田园,更多是一种怀旧。”任远指出,传统的农村生活走向现代化、走向城镇化的过程促进了人的发展,绝大多数的人们并不愿意回到过去那种传统的低生产率的生活。

“另外一种理想的田园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这其中透露的积极信号是,城镇化发展的未来是城乡发展共同的未来,不仅仅是现在的更多以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而这两种意识都有其局限性。“在美化了的思乡的背后,是农村的困苦生活,人们把乡村生活的困苦遗忘了,只是以乡村作为场景对农村生活进行着美化; 而在对城市中心主义的逃避中,不能否认的是,城市是现代财富的创造基础,是现代生活方式的发源地,很多表达着乡愁的人们其实在乡村呆了几天之后,还是会回到城市。”但这两者还是有共同点的,那就是城镇化的理想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农村和城市的共同繁荣。

是感怀,更是向往。近年越发浓烈的乡愁,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土地之恋。

■本报记者 谢飞君

编辑:梁霄

关键词:春节 细微 绵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