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如何让乡村旅游更加吸引人?

2017年02月21日 15:14 | 作者:王洪 | 来源:东方网
分享到: 

大地回春,又到一年踏青时。然而上周末远郊一处300亩的新开发花景,因景点车流滚滚,且停车导向不明,造成遍野停泊,加上人流疏导不力,让慕名前去的市民游性索然,纷纷在微信微博上吐槽,有的即刻转游它处,或干脆打道回府。2天5万人的大客流,产生出一系列始料未及的事项,使主办方原定开园至22日的安排,不得不宣布提前闭园修整。

W020170221358386852186

联想到上海郊区近年来新开发的旅游景点,出现的各类管理和配套问题;以及众多内容形式几乎“一成不变”的农家乐,如何让上海的乡村旅游更加有品质、吸引人,值得各级旅游和农业部门来用心思考和研究。

住农庄、吃农家菜、逛农业生态园……沪郊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游,加上古镇老街游,已成为沪上“短途游”的一个“主打品牌”,这一特色旅游市场年接待游客规模已近2000万人次。如何提高上海乡村旅游能级,抓住本市到2020年,全面完成基本农田保护区,保留农村75万户农户村庄改造工作,建设100美丽乡村示范村的规划契机,运用“旅游”+“文化”思路,大力建设国际大都市郊区的“桃花源”,是摆在上海旅游发展规划和建设推进中的一个紧迫课题。

上海不止只有高楼大厦,同样也有属于这个城市的“桃花源”。无论是奉贤的赏花、金山的观海、松江的佘山,还是青浦的淀山湖、崇明的绿岛、闵行的老街···都应成为市民游玩的新宠。走出城市,到农村去,抛开都市里的焦躁与快节奏,观赏原生态的风景,让心“慢下来”,是越来越多上海人的周末出行选择,也是当下城市人群乡村旅游的共同心愿。

上海市郊近年已建成几百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其经营的项目和生态功能,包括其中的文化休闲功能,都在提升,但大多还停留在品农家菜+采摘垂钓+打牌麻将等老套路上,如何充实乡村旅游内涵,唤起人们的乡村记忆,唯有紧贴都市人精神放松和怀旧回归需要,提质升级、升级换代,接轨旅游市场需求,才能做大做强、赢得口碑和效益。

让都市人亲身体验农村的衣食住行,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游的核心吸引力。利用沪郊已建成的315个乡村旅游项目,发挥农家乐、休闲农庄、观光农园、农业园区、生态园林、民俗文化6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功能特色,让其各具特色相得益彰来错位经营,配合郊区民俗民间文化及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推介和体验,应该是乡村旅游的一个方向和追求目标。

今年2月5日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不仅是中央第14年连续对“三农”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同时值得关注还有“旅游+”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

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乡村旅游,一定要着力发挥本土优势,以唤起市民的乡村记忆为基础导向,营造上海市民独特的“乡愁文化”形态,以游客“记得住乡愁”为基本目标,打造上海市郊乡村旅游的文化厚度,通过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个性化乡村本土文化展示,塑造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品牌,同时还应引进社会机构和创意团队,进行二次开发和创意塑造,要打破原先格局和经营章法,立足上海郊区独有的农业和非遗文化基础,既“无中生有”又“锦上添花”,着力提升内涵,用升级版的理念追求,新颖的展示形式,精致有序的人性化服务,让市民在近在咫尺的乡村旅游中,观赏现代农业成果,体验自我采栽乐趣,感受“非遗”文化滋味,回忆过往岁月痕迹,才会推动上海的乡村旅游,在赢得都市人的青睐喜爱同时,去赢得农业旅游的全新未来和蓝海战略。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乡村 旅游 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