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收藏鉴宝头条收藏鉴宝头条

家书抵万金

——重温先辈的长征记忆

2017年08月03日 16:27 | 作者:文字整理/罗平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黄秉星给母亲的家书

(一九三七年七月五日)

【说明】

黄秉星(1914~1957),江西石城人。在江西苏区参加红军,后在红三军团当兵,参加过著名的石城阻击战。据黄秉星的儿子黄外国和黄国传介绍,黄秉星在作战中小腿负伤致残留在家里,以致没能随红军队伍参加长征,成为其人生憾事。休养期间为躲避国民党追捕,黄秉星就躲在自家屋后一处名为麻碑石的山岩里养伤,伤好后回家,就给人家做短工养活家人,至新中国成立之初才娶妻生子。


黄秉星家信3

黄秉星家信


【书信】

黄从隆:

[对于]母亲大人,不要叨念,小儿在前方最光(荣)快乐过日。母亲大人望意。

小儿最自强,消灭敌人五次“围剿”。如有田中一事,要派人做好,不有困难。

如有,要你大人写回信来,我在前方三军团十五师十五团第一营第二连(做)转(战)斗员工作,为要。

此致

黄秉新

七月五号

【解读】

2002年3月,家住河东村村里组的黄外国、黄国传从拆掉的祖屋土墙里发现了一个油纸包。拆开一看,里面是用宣纸写的信,信有些已发霉、发黄,字迹模糊不清,一共4封,落款是黄外国、黄国传的父亲黄秉新。

为慎重起见,兄弟俩先找来家谱一一查实,家谱是这样记载的:秉星字亮大,民国三年甲寅八月十六日生,公元一九五七年丁酉二月廿一日殁……生子二:国外(外国)、国传分出继胞弟秉和……随后,黄氏兄弟又向左邻右舍进一步核实。同时,黄外国、黄国传联想到小时候,父亲常讲自己在红军长征前在广昌与石城交界的贯桥、驿前(苏区时期为石城管辖)打过仗,由于右小腿负伤致残被迫留在家里,没有随红军队伍长征,红军还留了三块银元给他治病的事情。

经过反复核实,黄外国和黄国传确认黄秉新就是自己的父亲黄秉星。发现红军家书后,有民间收藏家向黄外国、黄国传兄弟俩高价收购,均被谢绝,这些信件最终被赠给了江西石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黄秉星共写过四封信,这里选取的是相对比较清晰的第一封信,写于1934年7月5日。据石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馆长陈春阳了解,黄秉星的信是1934年7月他在红三军团当红军、参加石城阻击战时写给家里的“红军家信”。

根据相关资料,石城阻击战的发生时间是1934年9月,共持续12天。由于“左”倾领导人错误的军事路线,在敌军“步步为营、堡垒推进”的战术面前,红军根据地的范围越缩越小。

1934年4月28日,苏区北部的重要门户广昌县被敌占领。8月30日,与石城毗邻的广昌驿前陷入敌手。至此,在红都瑞金北部就剩下石城这最后一道屏障。石城阻击战,是红一方面军在长征前夕,在中央苏区北线战场进行的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战斗。这次战斗从准备到红军主力完全撤离石城,历时40余天,它不仅给了进犯之敌以大量杀伤,而且有效地迟滞了敌军南犯的步伐,为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完全集结与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从上述描述来看,黄秉星的信应该是写于石城阻击战之前。信件中用了一些客家话,内容是黄秉星对自己近况的描述,以及让母亲心安的宽慰话,传递的是浓浓的思念之情。

在大战即将来临的生死未卜时,黄秉星还能如此积极乐观,一方面是为了打消母亲的疑虑和担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红军将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另外,信中还极为关心田中生产一事,嘱托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因此,这些信件,见证了江西赤色邮政的发展,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其作用意义重大,可以说具有重要的史料收藏价值。

一封家书,一份情怀。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只是红军将士,但实际上,之所以能够取得最后胜利,除了红军将士发扬牺牲小我为大我、公而忘身、国而忘家的崇高精神以外,还少不了千千万万个红军将士家庭的支持以及为此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从某种角度说,长征胜利是因为凝聚了全民族的力量。而一封又一封长征将士写给亲人的家书,不忘牵挂父母、叮嘱妻子、教育儿女,充分地体现了他们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这是一种爱家庭、爱家人的深深情怀。

在战争年代,这种情怀既是人性的本质,更是激励红军将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在漫长的长征过程中,涌现了无数感人肺腑的事迹,这些有血有肉的红军战士才是长征胜利的根本,一封封家书里面散发出的情怀,让长征显得更加有血有肉。

编辑:杨岚

1 2 3 4

关键词:家书抵万金 红军 长征 战士 苏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