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

九三学社社员杨公立:用愚公精神打造科普乐园

2017年09月05日 10:51 | 作者:韩金伟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1

杨公立展示他手工制作的教具。


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小学老师,自筹经费50余万元,在3万平方米的荒地上,建造了一个花香四溢、蛙声如潮的科普基地,只为能给农村里的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更好的课外科普学习环境,能够像城里的孩子那样不断提高科学素养。他叫杨公立,黑龙江省望奎县莲花中心小学教师,也是一名九三学社社员。

8月初,记者来到望奎县,来到杨公立打造的这个“纯手工制作“的科普实践活动基地,听这位质朴的东北汉子讲述他的故事。

“手工打造”的“乐园”

莲花镇,位于国家级贫困县黑龙江省望奎县境内。在这个小镇的东北郊1公里处,有一个占地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科普基地。到达这个基地时,是在一个雨后的上午,一条用红砖铺成的小道,从乡村公路向下延伸。公路口上竖立的两个铭牌,让路过的人们不禁驻足观看——“莲花中心小学校外科技实践活动基地”和“九三学社绥化市委会青少年德育·科普教育基地”,也昭示着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园子。

杨公立站在路口,微笑着迎接我们。看到他的第一眼,很难让人把他和老师联系起来——黝黑的皮肤、粗糙的手掌,和人们传统印象中老师的形象大相径庭。

但是说起他亲手打造的这个科普基地,看起来有些木讷的杨公立就打开了话匣子。

“这是云杉”“这是山丁子”……在这个基地里有数百种植物,杨公立都如数家珍,这都是他的“心肝宝贝”,也是他费尽力气从各地收集来的。

“别人到外地出差带土特产,我到外地去带回来的总是莲花镇没有的植物种子。”杨公立告诉记者。

在这个基地里,除了满园植物,还有一个人工池塘,有气象观测站、有数十种动物、有民风民俗展馆、有健身器材。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基地都是杨公立和他的爱人,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纯手工”打造的。

在一间不足四十平方米的屋子里,摆放着各种老物件,这就是杨公立亲手建的民风民俗展馆。“让孩子们在接触大自然的同时,还能通过实物来了解家乡的历史。”几年前,杨公立又有了这个想法,开始琢磨着筹建“民风民俗展馆”。

杨公立骑着摩托车,走街串户,寒来暑往,跑遍了各个村屯,搜集了上千件具有乡土气息的老物件。教育类、生活类、票证类……他把这些带着历史痕迹的“好东西”分成了八大类,墙上挂的、地上摆的,30多平方米的小屋装得满满的——诉说历史的“民风民俗展馆”成了实践基地又一个亮点。

就在记者和杨公立聊天的工夫,一些镇上的孩子先后来到这个没有围墙的基地,一会儿到民俗博物馆里看看老物件,一会儿在健身器材处锻炼身体,笑容洋溢在稚嫩的脸庞上。


2

杨公立(右)向记者介绍科普基地里的植被。

执着的老师

杨公立早前是一位代课老师。1984年高中毕业后,杨公立来到父亲曾经任教的地方——望奎县莲花镇宽四村教学点(莲花镇中心小学的前身),这里也是他的母校。从那时起,杨公立先后担任村里一二年级复式教学班的班主任,调入村镇中心小学后任少先大队辅导员和科学课教师。在此期间,他经常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孩子们在课外活动期间的兴奋、喜悦都挂在脸上,也让这个乡村老师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让农村里的孩子也有一个能更好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又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场所?杨公立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这样的想法一经形成就让他有了实践的冲动和行动。

1998年,33岁的杨公立开始行动了——他把弟弟原来承包的3万平方米荒地接了过来,向亲朋好友东拼西凑,开始借钱在这片荒地上搞建设。没有路,杨公立自己买来红砖自己铺;没有水,杨公立自己动手挖池塘引水;植物物种不够丰富,杨公立自己收集栽种;没有科普设备,杨公立自己动手制作……在20年的时间里,杨公立和他老伴一起,累计投入50多万元,甩开膀子挥锹抡镐,起早贪黑埋头苦干,愣是在一片荒地上建立起了学生、民众眼里的科普乐园。

在这里,孩子们辨别动物植物采集标本、村民们散步健身,孩子们有得玩、有得学,缺少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在这里找到了乐趣,百姓也有了休闲的去处。名声渐远的科普实践基地成了观光游览的胜地,四面八方的参观者慕名而来。杨公立又当起了义务讲解员。每天早晚、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参观者们络绎不绝,一天近百次讲解,常常顾不上喝水、吃饭,迎来一群,送走一群,杨公立哑着嗓子,却乐在其中。


3

杨公立在民风民俗展馆为孩子讲解。

坚守的“阿甘”

杨公立的家,就安在了科普基地里。十多年前,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搞建设,杨公立说服老伴把家从村里搬到了科普基地。

“来,到我的别墅里参观参观。”杨公立笑着把记者请到他的家里。

这是由两间平房搭建的家——传统的火炕、灶台,老式的衣柜,仅能让一个人转身的厨房和一间杂物间,一台电冰箱和电视可能是这个房间里最值钱的电器。

坐在火炕上,杨公立谈得最多的还是这个科普基地和他的学生。他的老伴张淑华不善言辞,但眼神里却有一种对丈夫的包容和关心。

多年来,杨公立把工资都花在了科普基地的建设上,还拉着老伴陪他吃苦受累。“原来也吵过、闹过,可劝不住啊!”张淑华说。老伴心疼老杨,就陪着他一起干,栽花种草、喂小动物、打扫卫生、接待游人样样在行。他们说:“虽说苦点累点,但看到大家的笑脸,听到他们的笑声,心里一样高兴。”

作为科学课的老师,杨公立对本职工作有一种近乎执拗的热爱。2010年开始,莲花中心小学校开始开发校本课,杨公立又承担了教材开发和教学任务。为了编好校本课,使教材更具新颖性和观赏性,增强教材的趣味性,杨公立自费购买了相机拍摄了大量照片。三年多的时间,3万多字,700多幅照片,含家乡历史、地理、人文、物产、生活、生产、环保、气象、活动等内容的校本课教材《美丽家乡莲花镇》编写试课定型基本完成,供全校循环使用,科普基地也有了一本新教材。

2004年,杨公立评上了高级教师职称,也让这位多年从事科普的小学老师有了加入九三学社的可能。在他50岁这年,杨公立正式加入九三学社。随后,这个科普基地也成为九三学社绥化市委会的教育基地。

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关心下,杨公立的科普基地屡获表彰——2016年获“第30届黑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学校奖,杨公立本人获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和辅导员创新成果一等奖;2014年,他组织的莲花中心小学校基地“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被省科协评为一等奖,被中国科协、国家教育部、团中央评为三等奖,所在小学被评为省级和国家级示范基地校。2016年,基地参加了全国“五老牵手红领巾 共圆美丽中国梦”活动,获得良好效果,他也被评为感动望奎先进人物、优秀九三学社社员。

在和记者聊天的时候,杨公立拿出他父亲的一本笔记,一辈子教书育人的父亲能够体会到儿子对教育事业、对村里人的深情,他见证了儿子几十年如一日辛苦劳作、到处筹钱办“公园”的过程。

年过八旬的老父亲曾亲手为儿子写了一首诗《思变》,肯定了儿子“勤劳”,将昔日荒滩建成了绿洲,还细致描绘了园中和谐美好的景象:“水上人家景色幽,赏心悦目莲花湖。稻谷飘香随云绕,鱼虾争肥水中游。风摆荷叶齐摇扇,雨打莲蓬乱点头。全凭勤劳一双手,昔日荒滩变绿洲。”

用杨公立自己的话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助力,为孩子们的快乐幸福加油。他时时刻刻想着的是教育,服务的是学生。让杨公立更加高兴的是,他的科普基地今年得到了县教育局的支持,正在扩建100平方米的民风民俗展览馆。而且他的校外科普盖亚自然教育项目被立项为省级“十三五”重点课题,有望被确立为省级“研学旅行”活动基地。

回到北京后,记者微信里收到杨公立创作的组诗《黑土情怀》,或许代表了他的心声:黑土地,你是我最亲最近的朋友,我与你结缘,因为你的胸怀是那样坦荡。你把我的汗水、泪水、悲愤、烦恼一起收进泥土,净化后的灵魂如星光一样灿烂。我一次又一次回到你的怀抱里休养生息,我一次又一次从田垄里展翅翱翔。(记者 韩金伟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基地 科普 九三学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