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一场又一场的艺术品收藏官司 是否消磨了收藏乐趣

2018年06月11日 15:18 | 作者:惠玉兰 | 来源:姑苏晚报
分享到: 

近日,演员袁立自曝10多年前花15万元买了一件雕塑作品,现如今被拍卖行鉴定为“并非真品”。尽管出卖方和艺术家本人很快站出来声明此为作者本人创作,但依然难消袁立心中疑虑。此事引来众多网友的关注,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这些年,艺术品收藏甚至成为了当今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一个热点。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跟风”收藏的热潮不减,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寻找物美价廉的原创艺术品或艺术品投资。在艺术品收藏繁华的背后,关于收藏市场的是是非非一直甚嚣尘上,有些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投机取巧,造假作伪之风确实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针对艺术品收藏市场的乱象,记者近日走访了多位专家。

一场又一场的艺术品收藏官司

近些年,国内关于民间收藏的闹剧和纠纷就不曾停歇过,可谓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在苏州也不例外。

2017年9月,由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合同诈骗罪依法对34名被告人进行了宣判。事情是这样的:2015年11月25日,高新区狮山派出所接到一个报警电话。退休教授李先生在电话里叙述了自己在交易收藏品时被强行扣留十万元保证金的事实。在此之前,警方曾陆续接到十余起类似的报警电话,矛头直指苏州一家文化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经查证,苏州这家艺术品公司设下“古董迷局”专骗投资人保证金,300余名卖家被骗近600万元。

2016年11月,还有一桩官司在苏州收藏圈引发波澜。

2014年9月,爱好收藏字画的朱某经人介绍,向许某一次性购入了31幅名人字画,共计45万元,朱某当场支付25万元,余20万元未付。第二天,朱某请了几位懂行的专家来甄别字画,专家认为,字画绝大多数是赝品,仅有的真迹也与售价相距甚远,此后,朱某多次与许某沟通协商,朱某认为

字画是赝品,不愿支付余款20万元。

而许某表示买卖已成交,真假自负不得反悔。此事最后闹上法庭,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法院审结了这起买卖合同纠纷,认为双方买卖合同显失公平,变更合同价款为20万元。一审宣判后,许某不服上诉。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赝品现象成为收藏界普遍乱象?

有艺术家说,收藏本该是一件雅事,如今却变成了一件难事,甚至艺术收藏界的这潭水愈发浑浊。更有专家说,收藏界普遍存在的乱象就是赝品现象。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袁牧说:“艺术品市场的赝品现象我确实一直有关注,这似乎成为了业内一个普遍现象。”袁牧无奈道,艺术品市场的乱象,从结果看,那些原本抱有的满腔热情的收藏者被真假难辨的藏品伤害了感情,

从而对收藏这件有意义的情趣投资失去了热情。而很多不明就里的人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收藏水太深,假货太多。这也就大大地削弱这个原本应该兴旺的行业发展。

针对艺术品收藏市场的赝品现象,袁牧坦言,从目前中国收藏市场的实际情况看,的确存在着冒名顶替、以次充好,雇佣枪手制作假货,甚至仿制古董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并非中国特有。”袁牧强调说,只不过中国在这个方面的法律还不够健全,对那些冒名顶替、枪手造假现象还没有具体的法律进行惩戒。目前,艺术品“市场上的确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艺术家。”袁牧说,这些“艺术家”自己没有精力、甚至没有能力作出精品就收购他人作品,甚至下单定制自己风格的作品来签上自己的名字进行销售。

编辑:杨岚

1 2 3

关键词:收藏 艺术品 作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