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印度诗意绘画与天竺遗法寻踪

2018年09月25日 14:56 | 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 

原标题:天竺之寻——印度诗意绘画与天竺遗法寻踪  

作为诗歌国度,印度绘画与诗歌携伴而行,那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从加尔各答到新德里的博物馆之行中,去感受印度诗意绘画的缘起与发展,并借助印度佛教美术的发展与遗迹考察,探寻天竺遗法的样貌与特质。

对于诗意画的解读,高居翰将其与叙事文类比,但高居翰诗意画的概念中是隐退或弱化了人的诗意画。如同我们对诗歌的定义,诗意画应是有象征意味的,概念、程式化,甚至平面化、装饰化的。它同样具有叙事、抒情、送别、山水田园、怀古(咏史)、咏物、悼亡、讽喻等类别。当然它是包含现实人物形象、想象的形象、动物植物与风景的,并且以画面的优雅的诗意美表达为最终极追求的绘画,它往往被认为是终极之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当然很多时候它会以多种样式存在,比如不同材质上的绘画,如细密画、壁画、绢纸画等,当然还包括插图或类插图作品。

年轻阿卡巴城堡外行军图 水彩、纸 莫卧儿派细密画 公元16世纪(藏于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

虽然印度诗意绘画不尽同于高居翰先生所定义的以自然风景为主的中国诗意画,但隐含画家自我,且可以解读与体认的诗意诗情,甚至象征语言的表达,却是不同于追求逼近客观真实的希腊艺术,而独具东方绘画韵致的。印度传统美学中对情与味的追求也是其诗意性选择的潜在动因,同时也是天竺遗法形成的基本元素。

印度诗意绘画——由传统到现代

印度最早的绘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此外,印度的壁画传统以及细密画传统也有极为悠久的历史。印度历史上,在16世纪莫卧儿王朝,将人物肖像作为艺术创作的中心,并运用传统的细密画风格。

吠陀与经文插图是印度诗意绘画之肇始。吠陀原意为知识,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献的总称,这些文献皆为颂诗、祷文、咒语、圣歌的诗歌形式,其中最古老的《梨俱吠陀》汇集了1028首赞颂诸神的颂诗。吠陀经的传承主要借助于贝叶棕,即书写在贝叶上的吠陀经。图画作为经典文学作品或宗教经文的注释插图存在,是除壁画、陶瓷彩绘之外在印度发现的最早的绘画形式——贝叶经(当然还有一说将部分纸质经文也称为贝叶经)。经典插画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形成两个中心:东部以孟加拉、比哈尔为中心形成以佛教经典插图的帕拉派和西印度以古吉拉特为中心的耆那教经典插图古吉拉特派,这是从11世纪后既有的两大流派,成为16世纪后半叶繁荣起来的印度近世细密画滥觞期前史。

自10世纪起,伊斯兰文化与印度传统文化融合形成多样的细密画风格,其中莫卧儿细密画和拉杰普特细密画是两大主要代表。其中莫卧儿画派属宫廷美术,受波斯、西洋绘画影响较大,以肖像画及叙事性表现为主;拉吉普特却是印度传统绘画基础上的融合发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拉格马拉》即《乐调之环》是描述印度古典音乐调式的诗歌,也是拉杰普特细密画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题材。……在拉杰普特细密画中,图解诗集《拉格马拉》的绘画,根据音乐在心理上的暗示,把各种音乐调式人格化为视觉形象”被誉为“具象的音乐绘画”。这一时期的绘画对象征性及诗意表达的坚持,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民族主义运动。

编辑:杨岚

1 2 3

关键词:印度 绘画 诗意 艺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