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新青年》的姊妹刊物《新潮》

2018年11月01日 16:07 | 作者:​张家康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7

北大红楼是新潮杂志社当年制作标语和旗帜条幅的地方,当年,罗家伦等新潮社负责人,带领新潮社成员紧张地准备第二天的游行。这是史料陈列的一角。

五四运动时的北京大学,文学革命已成风云之势,为此造势的有两大姊妹刊物《新青年》和《新潮》。

《新潮》是由北京大学学生创办的杂志,是在《新青年》的影响下破土而出的。它以“文艺复兴”为号召,刊登了许多鼓吹文学革命的论文和小说、诗歌等白话文学作品。

破土而出的《新潮》

新潮社是北京大学最早的学生社团之一。1919年1月,新潮社编辑的刊物《新潮》出版发行,它的英文译名为“TheRenaissance”(文艺复兴)。

新潮社实际就是《新潮》杂志社的简称,社团与期刊同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个文化现象。

北大校长蔡元培本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对《新潮》这株新苗予以呵护和扶持。顾颉刚在《蔡元培先生与五四运动》中回忆:

那年头,办杂志要赔钱,我们通过文科学长陈独秀向蔡元培先生请求帮助,蔡就决定由教育经费拨款支持办了这个刊物。我参加了《新潮》的发起和编辑工作。创刊时,主编是傅斯年。1919年底,傅斯年出国留学,由罗家伦主编。第二年,罗出国,由我接编。我办了三期,因为北洋军阀政府不发学校经费,学校便不能再给补贴,经费不足,再加上印了不少《新潮丛书》一时卖不出去,积压了资金,才办不下去,停了刊。先后参加过《新潮》编辑工作的还有孙伏园、俞平伯、周作人、康白情、何思源等。《新潮》停刊后,当时主管行政财务的干事李小峰,把《新潮丛书》摆在家门口的地摊上卖,大概卖了不少钱。后来他开了一家书店,取北京大学和《新潮》杂志的前一个字,叫“北新书店”。

1918年12月13日,《北京大学日刊》发表《新潮杂志社启事》说:“同仁等集合同趣组成一个月刊杂志,定名曰《新潮》。专以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为职司。不取庸言,不为无主义之文辞。成立方始,切待匡正,同学诸君如肯赐以指教,最为欢迎!”

《新潮》在《发刊旨趣》中说:“今日幸能渐入世界潮流,欲为未来中国社会作之先导。本此精神,循此途径,期之以十年,则今日之大学固来日中国一切新学术之策源也;而大学之思潮未必不可普遍国中,影响无量……一则以吾校真精神喻与国人,二则为将来真学术鼓动兴趣。同仁等深惭不能自致于新学者之列,特发愿为人作前驱而已。”

《新潮》创刊之初,原定为一年出两卷、每卷五期的定期刊物。前五期基本如期出刊。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潮》的核心人物傅斯年、罗家伦等积极参与,无暇顾及编辑事务,刊物的出版时断时续。第2卷第5期不能如期,一直拖到1920年9月才出刊。第3卷只出了两期。第1期出版发行于1921年10月,第2期出版发行于1922年3月。

《新潮》的白话文学作品

1919年12月16日,傅斯年告别新潮社同仁,由北京前往上海。次年1月19日晚,他根据沿途尤其是上海的观感,给新潮社同仁写信,于《新潮》第2卷第4号刊出,信中说:“在上海住的时间短暂,没得什么益处。但见四马路一带的‘野鸡’,不止可以骇然,简直可以痛哭一场。社会组织不良,才有这样的怪现状:‘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傅斯年在信中批评上海有一种“好模仿”的毛病,有“傅大炮”之称的他对此极为担忧,并断言:“漂亮是误人的渊薮,因为它是油滑浮浅漂流的根源。我平日想漂亮是糊涂的别名,时髦是发昏的绰号。”

此时,傅斯年已经离开新潮社,他之所以发来这封信,显而易见是希望《新潮》直面社会问题,能够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观察力以及对民族精神失落的人文关怀。《新潮》做到了这一点,所发表的作品多是贴近社会的匡时之作。

在《新潮》发表诗作的主要是北大学生,他们多是出于支持文学革命,是来自诗情勃发的兴趣,提笔尽兴而作,他们中也有成为著名诗人的,如:俞平伯、康白情和朱自清。

《新潮》的小说创作远甚于《新青年》,只是小说的质量,就文学的标准而言,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主要作家有汪敬熙、叶绍钧、杨振声、罗家伦、佚名、欧阳予倩等。汪敬熙发表的作品最多,也写得最好。鲁迅曾发表过一篇《明天》。周作人、孙伏园、潘家恂、沈性仁曾有翻译的外国小说发表。

傅斯年、顾诚吾、康白情、俞平伯、周作人、江绍原、叶绍钧、陈达材、张崧年、郭绍虞、吴康、蔡元培等众多名家都在《新潮》上发表过文章,形式和内容以议论文和杂文为主,只是这些文章流传下来的很少。

《新潮》没有发表本土的戏剧作品,只有潘家恂、沈性仁等翻译的外国戏剧作品,如易卜生、王尔德和萧伯纳等的作品。

《新潮》上也发表有少量的文学批评文章,如傅斯年的《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怎样做白话文》《中国文学史分期的研究》,罗家伦的《怎样做白话文》,俞平伯的《诗的自由和普遍》,吴康的《我的白话文研究》,陈达材的《文学的性质》等等。

后来,《新潮》的编辑中多人出国留学,余下的人又把注意力贯注于文学研究的事情。加之销售款多投放于书籍的出版印刷,经济上失去了资金的支持。这就避免不了先是轰轰烈烈,后是冷冷清清,仅出版了三卷十二期,历时两年五个月,《新潮》就这样走进了历史。

新潮社丛书的出版发行

1919年11月19日,新潮社举行全体社员会议。傅斯年提出自己的设想,新潮社应是学会的雏形。他的设想得到响应,决定把新潮社改为新潮学会,并且正式开始丛书的出版发行,取名为《新潮丛书》。

王星拱著《科学方法论》(《科学概论》第一卷)为丛书所出的第一本,于1920年4月出版;陈大齐著《迷信与心理》,周作人翻译的外国近代名家短篇小说集《点滴》(上、下集),为第二和第三本,于同年5月和8月出版;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为第四本,于同年10月出版。陶孟和著《现代心理学》,作为丛书的第五本,因资金周转的问题,一直拖到1922年2月才出版。李小峰、潘梓年翻译的《疯狂心理学》作为丛书的第六本,也推迟到1923年2月才印刷。这是最后一本丛书,后来再也没有出版印刷《新潮丛书》。

作为《新潮丛书》的后续,《文艺丛书》恰与之衔接。1923年5月,出版发行冰心诗集《春水》;同年7月,出版发行鲁迅翻译的爱罗先珂的童话剧《桃色的云》;同年8月,出版发行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随后,出版了川岛散文集《月夜》、孙福熙散文集《山野掇拾》、周作人翻译的诗歌小品集《陀螺》、冯文炳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李金发诗集《微雨》等等。

新潮社从创办到结束,一共出版发行了一种期刊两种丛书。这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团,在资金贫乏、经验不多、人员流动性大的情况下,能坚持尽量如期出版发行期刊和丛书,确实难能可贵。

新潮社站在时代变革的最前沿,提倡白话文学、翻译外国文学、介绍国外思潮、批评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它是《新青年》的“同盟军”,与《新青年》一道,共同推动“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

(作者系文史学者,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


编辑:杨岚

关键词:新潮 新青年 刊物 出版发行 傅斯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