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传承戏曲艺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
编者按:
今年7月底,全国政协将召开关于“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专题协商会。为了深入了解有关情况,筹备组织好这次专题协商会,全国政协京昆室结合所联系委员的特点开展了与此相关的专题调研。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戏曲作为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魅力。
新时代条件下,基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戏曲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如何发挥戏曲在基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在发挥戏曲作用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些疑问,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任组长的调研组一行,奔赴北京、重庆两地,开始了为期4天的调研之旅。
“文化活动真是丰富多样”
6月28日,夏日北京,蓝天依旧。当调研组来到海淀区北部文化中心文化馆,“这个文化馆2016年7月正式开馆,是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统领的一个艺术中心。我们一楼有小剧场,器乐教室和排练教室都在楼上。”文化馆馆长边介绍边把调研组带到一楼的小剧场。
“懒听暮鼓晨钟响,偏入青灯黄卷堂。当年关西把人伤,五台山上改僧装……”只穿过走廊,就听见剧场内传来京剧《野猪林》的经典片段。委员们悄悄来到剧场前排,静静观看演员们的排练。片段结束,委员们上台和演员们交流起来。
“能排整本戏吗?”委员们看着这些演员,有很多的好奇。
“刚才的《野猪林》就是整本的,还可以唱10多出。”
一个群众性戏曲剧团,能排10多出的整本戏,这让委员们惊讶之余纷纷称赞。据介绍,这个剧团依靠海淀区北部文化中心的剧场,给观众演出。演出的费用一部分由剧团自己出,另一部分依靠区里的惠民工程。他们还经常下乡演出,演的现代戏颇受当地老百姓喜欢。
“戏曲在基层有着广泛的受众、深厚的基础、蓬勃的活力。戏曲在基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不仅有助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形成现代文明的乡风民俗,还有助于提升乡村文化生活吸引力。”
乘电梯上楼,乐器声不绝于耳,古筝、二胡、扬琴、钢琴,窗几明亮的教室内,大叔大妈们要么跟着年轻的老师学习弹奏,要么自己独练。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幸福,委员们也为之动容。
随着委员们脚步的止住,一曲“梨花开,春带雨”传入耳中。京剧《梨花颂》经由大妈们的演唱轻柔婉转,悠扬动听。
“文化活动真是丰富多样!”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杨承志不住地赞叹。
在海淀区西北旺镇屯佃村文化中心,屯佃村评剧团正在排练原创小戏《引路前方》。这出现代戏把委员们瞬间带进剧中。看完片段,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吴江有几分激动,他说,“评剧在北京是有群众基础的,尤其是在北京的郊区。评剧这种形式是可以联系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这就是与时代同步伐。”
在随后调研组与市、区相关部门以及院团负责人召开的恳谈会上,委员们对戏曲在海淀区基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北京地区戏曲种类多,院团、演出也多。我曾两次来屯佃村演出,觉得政府应该每年安排一两场专业院团到基层演出。”张建国委员说。
“专业的院团是戏曲发展的主体,也是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它也需要分工,有普及的,有专业演出的,有做研究的,等等。”吴江指出。
“对于很多农村和基层,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我们专业院团的演出其实可以给他们更多的文化需求。我想,以后我们这些专业院团是不是也更多地和他们去接触,用艺术的方式去交流。”袁慧琴委员回忆起在克拉玛依调研时,少数民族的百姓们对京剧的热爱,让她既感动又感慨。
“不管是戏曲下基层还是戏曲进校园,都需要实行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戏曲的质量,这个质量就是对戏曲文化和内涵的真正把握。这样才能将美好的东西传播出去。”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翟惠生建议。
“参加京昆室的调研,了解了基层情况,我觉得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陈晓华委员说道。常信民委员也深有同感,他表示,“带着学习的心态来,收获满满归。”
“通过上午的调研,我感觉海淀区的基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很到位,政策落实有力,戏曲在其中的作用也很明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都很感动,也能感觉到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杨承志说。
不知不觉间,这场恳谈会开了近3个小时,窗外已夕阳西下。为了更好地发挥戏曲在基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为了戏曲更好地传承,委员们竭尽全力。
“你们唱的是啥子剧种嘞”
重庆的7月9日,是一个阴天,温度刚刚好。中午抵达,下午调研组就不停歇,来到了渝北区龙塔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穿过走廊,拾阶而上,锣鼓唢呐齐鸣,一曲《醉花阴走板》在戏剧曲艺室中演奏。听完这一片段,委员们提议,能不能唱一段川剧。只见一位大妈缓缓从乐队中走出来,淡定自如。只听锣鼓声一起,大妈迅速进入角色,一段川剧《拷问·红娘》,表演绘声绘色,灵动洒脱,完全忘我。唱罢,委员们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现场的互动更是热烈。
“真不错!”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马博敏说。
作为“还礼”,调研组“请”出了刘莉沙委员现场清唱了一段河北梆子《穆桂英挂帅》,赢得了全场喝彩。
调研组正要离开之际,唱川剧的大妈操着一口四川话,追着问卢展工副主席:“主席,你们唱的这个是啥子剧种嘞?”大妈的这句话引得委员们大笑,又有几分感动。
“这个是河北梆子,和川剧中的弹腔有着历史渊源,弹腔就是梆子……”委员耐心解释,听的人也认真。
这座面积2500平方米的文化服务中心,还设立了小型影视厅、棋艺室、舞蹈教室、艺术教室、书画室以及健身房等,基础设施可谓完备。为更好地实施免费对外开放,文化中心还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和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在川剧艺术中心,委员们发现,这儿不仅有龙凤呈祥大剧场,还有黑匣子小剧场,不仅有川剧博物馆,还有仿古戏台,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戏剧氛围浓厚的古代戏园子中,“古香古色,又有时代的气息。”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侯露感慨。
在室外的仿古戏台,年轻的演员们正排演着《金子》。观看完排演,重庆川剧院院长沈铁梅提出让委员们给年轻的演员说几句。
“川剧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传承得非常好。今天一看,果然,生、旦、丑今天都上了,表演很细腻,身上唱念做打的功夫也很到位。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戒骄戒躁,排出更多的精品,为振兴川剧作出你们的贡献。”马博敏的话引起委员们的共鸣。
“我曾经来过这里,在广西也常有人告诉我一定要来重庆川剧院学习,在传承方面,川剧院做得非常好。现在很多地方戏院团人才断档,你们是一个榜样,值得我们学习。”龙倩委员说道。
离开重庆川剧院,驱车来到位于重庆市渝北区东南部,有着600年历史的龙兴古镇。不同于江南古镇,重庆的古镇别有一番特色。“既古朴典雅,又庄严凝重,另具神秘清幽,古戏台、民俗街、刘家大院、第一楼等积淀了深厚的民俗文化,成为重庆十大文化名镇。”古镇负责人一边介绍,一边带着调研组来到了古戏台,“这里是龙兴川剧队日常排练、演出的地方,不管节庆节日还是闲暇之余,都有演员在戏台上载歌载舞。”
看着演员们在古戏台上的演出,与群众站在一起观看的调研组成员们,感受着身边群众的喜悦,心中充满了感动。带着感动,委员们结束了在重庆的第一天调研。
小小茶馆迎来了“三朵梅花”
“千年古镇走马岗,汗青悠长美名扬,列位客长听我讲,听我慢慢述端详……”这是位于重庆主城西郊缙云山麓,古有“一脚踏三县”之称的走马镇,古镇依山而建,形如一匹奔跑的骏马,故为“走马岗”。
7月10日上午,调研组一行至此。“走马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曲艺之乡。走马民间曲艺团现有演职人员25人,主要从事故事讲述、相声、小品、四川清音、金钱板、民间杂耍、手彩魔术等。今天上午曲艺团在关武庙戏楼的演出,就有这些。他们每天都在这儿演,来观看的群众络绎不绝。”负责人兼演出主持人边介绍走马镇的情况,边带着调研组成员来到关武庙戏楼。
这里已经汇集了上百名的群众,就等那锣鼓响,说书人讲的走马镇故事。四川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川剧《变脸》,现场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捧腹大笑,掌声阵阵。“曲艺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王文章感慨道。
沿着古镇往里走去,一间间茶馆就是一个个说书地、一个个故事会。这一天,小小茶馆迎来了一批不同寻常的客人,像是“比着赛”看看是说得好听还是唱得好听。“一般镇里的人都到茶馆里来,边喝茶边听故事,这成了一种风俗了。今天也先听一则。”镇长介绍着。
听了一段说书人的民间故事《一文钱》后,为“还礼”,调研组“请”出了三位梅花奖获得者———栗桂莲委员、杨赤委员以及刘莉沙委员。“三朵梅花”分别表演了山西晋剧《打金枝》、京剧定场诗《连环套·盗御马》以及河北梆子《大登殿》,赢得了现场阵阵喝彩,让在场的观众感受曲艺艺术魅力的同时,还领略了戏曲之美。
当委员们还沉浸在故事会的情境中、沉浸在“三朵梅花”的清唱中,中巴车已经开启了返程。
下午的调研点,文化气息更加浓郁。午后阳光强烈,照耀着行走在白市驿驿都实验学校路上的人。一进教室,十来个小学生身着戏服,像整装待发的战士,精神抖擞,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调研组一行进门。
“学校百余年,社团才办了8年,那为什么想起来办川剧班?”
“一是响应国家‘戏曲进校园’政策;二是希望唤起广大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对川剧的关注,因为这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有责任传承下去。”老师介绍着川剧社团的情况。“这是我们学校川剧社团的孩子们,是二至六年级的学生,高年级的学生学习了三年,低年级的学生学习了一年的时间。”
刚开始略显拘谨的孩子们眼睛一直盯着来访的调研组成员,情况大致了解之后,委员们提议,请孩子们唱一段。一个学丑角的小朋友唱完,学生行的小朋友就按捺不住了,也要唱;跟着其他小朋友也想唱,一一唱完,现场笑声、掌声、点赞声一阵又一阵。委员们发现,其中有个胖乎乎很可爱的小朋友,就问他,要不要唱一段?
“我现在只是在学一些唱啊,还没确定是哪个行当。”小朋友说完,又是掌声雷动,委员们感慨,这么小的孩子就已经知道戏曲的行当了。
“学戏是要吃苦的,一个转圈圈就得练很久。希望孩子们能坚持住。”马博敏给孩子们加油。
“希望特别喜欢川剧的孩子,就去考戏校,好好练习,为川剧专业队伍输送更多的人才。”侯露也满怀希望。
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孩子们,来到了此次调研的最后一个地点———白市驿海龙村观文书院。“书院始建于清中期,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有琴棋书画室,也有戏台,还有茶室,给群众提供一个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书院负责人介绍。
“戏台不大,但可以成为一个排练、演出的场地,确实很不错。”杜卫委员说。
离开这个环境清幽、古朴雅致的书院,拖着略显疲惫但精神振奋的身体,结束了奔波的又一天。
新形式碰出研究新火花
4天,10多个调研点,两场座谈会,调研组可谓马不停蹄。就连每天晚饭后,也是珍贵的工作时间。委员们坐在一起,深度交流,形成共识。
比如对调研主题的理解问题。
“需要注意几个关键词,一是基层,什么是基层?基层有规范的,城市的街道和社区是基层,农村的乡镇是基层,企业、学校也是基层等,定位很重要。二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就是政府主导的,为人民群众提供广覆盖、广受益、基础性的有规范的文化服务,包括基本的保障、供给以及文化设施,而且是有限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不是全部的文化需求。三是发挥戏曲在基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我们讲的是体系,体系就可以和院团挂钩,戏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戏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展示的重要载体,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就是戏曲的地位和作用,关键还是在发挥上。”
比如对专业院团在基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专业院团应该是支撑,起引领作用。”
“而恰恰专业院团也面临很多困难,如收入偏低,运转困难;后续人才难以为继;缺少优秀的作品等。”
“要有长效机制,才能让专业院团在基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除了为当天的调研做总结,委员们也思考着第二天的调研或座谈发言内容。“明天上午是座谈,咱们也转换一下座谈会的发言方式,大家都要根据这次调研的主题进行发言,提出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
7月11日上午,调研组与重庆市相关部门召开的座谈会,传统模式被打破了———“今天的座谈会咱们改变一下固有的模式,还是由我来主持,毕竟这是全国政协京昆室组织召开的调研座谈会。调研目的和双方人员我们也不必介绍了,在座的每个人手里都有名单,我们就直奔主题。重庆市相关政府部门介绍情况的时候,委员们如果遇到感兴趣的可以随时插话,政协调研就是调查完了要研究问题,这样更有利于研讨。”卢展工副主席表示。
重庆市政府副市长潘毅琴在介绍情况时提到,为进一步推进重庆市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市委、市政府将在全市不断营造戏曲氛围,健全保障机制,打造本地特色,培育戏曲群体,大力看展戏曲惠民演出,推动戏曲走进普通百姓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戏曲发展,关心戏曲未来。
重庆市教委副主任邓沁泉从自身工作出发,说道:“重庆市委、市政府很重视戏曲教育,它在学生的德育、美育方面发挥的作用重大,我们主要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第一个就是戏曲进校园。国家安排了高雅艺术进校园,这些年到重庆来演出,每年都是二三十场,全国各地的,包括中央的演出团体,以戏曲为主,给我们安排了。第二是重庆市各大艺术团体都行动起来到大中小学去进行演出,每年送戏几十部,学生非常喜欢。”
“都演什么节目?”致力于美育研究的杜卫问道。
“演各种各样的节目。”邓沁泉说。
“我们进大学一般是传统优秀剧目,也有现代戏;进中学还有讲座、互动等形式。”重庆市京剧团党总支书记程联群补充道。
“要让院团起到主体作用,由它去运作,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王文章说道。
“其实,我认为,重庆有一个做法可以全国推广,就是领导每年看戏,这个可以提倡,只有亲自感受戏曲的魅力,才能做更多的工作。”杨承志建议道。
“作为我们演员,不管名气有多大,成绩有多大,我们的愿望就是有一个懂我们的、爱我们的领导,让我们工作起来有安全感,有幸福感。”栗桂莲也谈了自己的感受。
“重庆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建设上更是有自己的特色。我想,我们要热爱戏曲,关心它,扶持它,帮助它解决一些问题,这是我们作为文化事业的服务人员应该尽的职责,也是我到了京昆室以后的深刻体会。”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京昆室副主任仝广成听了大家的发言无限感慨。
编辑:杨岚
关键词:戏曲 调研 文化 委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