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中国饭碗端得稳——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题:中国饭碗端得稳——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
当前,正值秋粮生产的关键时期,农民在田野间辛勤劳作,为秋天的丰收厚植希望。粮稳天下安。近14亿人的饭碗能否端得稳、端得好,对于人口大国来说从来都是保民生、稳经济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百姓餐桌的巨大变化,折射出全面提升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从产量稳到质量优:“米袋子”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在北京市前门的一家餐馆,粮票、糖票和油票等展品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来自辽宁的游客沙先生说,小时候和母亲一起拿粮票到粮站买粮,现在买粮只要网上下个单,米面油直接送到家,选择的时候更重视品牌和品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百姓的“米袋子”不断充实。从1949年至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从2263.6亿斤提高到13157.8亿斤,增加了1万多亿斤;平均亩产从68.6公斤提高到374.7公斤,增加了4倍多。粮食由供给全面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
人均粮食占有量实现翻番。从1949年的209公斤增加到2018年的470多公斤,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人口增加的情况下,粮食生产“成绩单”来之不易。
农业农村部发布消息显示,今年夏粮再获丰收,秋粮作物长势正常,全年粮食丰收基础较好。小麦品质明显好于上年,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比达到33%,启动大豆振兴计划,预计面积增加1000万亩以上,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近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良好进展,农业绿色发展正在兴起,农产品质量持续提升,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不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从“靠天吃饭”到夯实基础:生产能力稳步增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灌排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副司长倪文进表示,目前我国灌溉面积达11.1亿亩,居世界第一。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粮食安全的基石。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措施,有组织地开展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卢贵敏表示,1988年国务院设立“国家土地开发建设基金”,统筹实施大面积、跨区域、整建制农业综合开发。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6.4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48,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
今年三夏时节,河南省长葛市坡胡镇种植户楚万才挺轻松。“现在麦子收完了,当天就种上了玉米。”他说,如今一个人就能种几十亩地,从犁地、种地、浇水、施肥、洒药都实现了机械化。
新中国成立至今,农业装备发展对粮食生产贡献巨大。1949年,我国农用拖拉机总动力7.35万千瓦,联合收割机仅13台;到2018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千瓦左右,拖拉机总数达到2240万台。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9%,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到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历史性转变。
从绿色到智慧:科技助推高质量发展
一个月前的一天,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一场小雨来得突然。这种天气对正在打农药的作物影响很大——刚打完的药让雨一浇就都冲掉了。中化农业正蓝旗技术服务中心的农艺师对此却早有准备。
“我们的天气预报是订制的,农业服务能精准到每个地块的天气情况。如果预测到这场雨,我们会提前告知客户。”中化农业MAP特种作物事业部总经理汤可攀介绍,在手机软件“MAP智农”上,农艺师可以看到1平方公里精度的精准农业气象服务。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科技对粮食安全的支撑能力越来越强。农业育种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了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成功培育出数万个高产优质作物新品种新组合,实现多次大规模更新换代,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技术更注重绿色发展能力。我国大面积推广科学施肥、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绿色防控等技术,水肥药利用率明显提高,病虫草害损失率大幅降低,有力促进了增产增效。目前,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达到38.8%和37.8%。
科技驱动,大大提升了土地产出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如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8.3%,全国水稻、小麦、大豆、油菜全部为自主品种,不折不扣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农业 粮食 安全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