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麻醉医生的“麻辣人生”

2019年09月11日 08:45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C2019-09-11zx601_P_1_446_856_1004_1624

如今,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我们更加强调精准麻醉、舒适化医疗和病人快速康复(ERAS)。现在的麻醉医生们也不再是无影灯下的‘幕后英雄’,我们正在积极参与到危重病人手术前评估、多学科会诊(MDT)、无痛治疗前麻醉评估等,最大限度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严虹

很多人以为麻醉就是打一针让病人睡着,最后再叫醒病人,但实际上麻醉蕴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外科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生是保命的,确保病人在手术中平安,是麻醉医生的天职。每当病人被推进手术室的那一刻,我们麻醉医生便进入了紧张的“战时”状态。

麻醉如此重要,但这个岗位却往往被人忽略。每一场手术,我们都穿好无菌手术衣,戴好口罩,仅仅露出一双眼睛,全副武装,严阵以待。甚至到病人康复出院时,麻醉医生的“庐山真面目”都无法看到,可以说我们是每一台手术的幕后英雄。然而,随着我国麻醉医学的不断发展,现在的麻醉医生们逐渐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从服务手术走向了服务诊疗。

上个世纪80年代,麻醉医生检测患者生命体征,有些只能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

“麻醉三要素是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做到镇静、镇痛和肌肉松弛。”这是我还是一名学生时老师教导我们的,成为麻醉医生36年来,我一直坚守着这三要素。

1983年,我从医学院校毕业,分配到了武汉市第二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前身)工作,成为了一名麻醉医生。那时的手术室和现在大不相同,里面几乎没有什么监护仪器,手术中,麻醉医生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对病人进行血压、心跳、脉搏、呼吸、体温等进行全方位的监测。我记得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在手术中,监测病人的这些基础生命体征只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监测血压是用水银血压计,监测心跳是用听诊器,监测脉搏是用手去触摸病人的脉搏来感受搏动的情况,监测呼吸是用眼睛观察病人胸廓起伏的情况。说到呼吸监测,在那时可以说是最难的,很多时候病人胸前盖着手术被单,无法观察胸廓起伏,我和同事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在病人的鼻孔旁边贴上一个小棉球,靠观察病人鼻孔出气吹动小棉球来监测呼吸情况。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食道癌的全麻开胸手术。那时,由于手术室里还没有带呼吸机的麻醉机,手术过程中,听诊器用胶布贴在胸前固定好,用来听病人的心跳和呼吸,同时我的右手还要不停捏人工呼吸机的皮球。整个手术从上午8点一直做到了下午6点,这期间除了上厕所和吃午饭有同事帮忙顶一下,我的右手一直在不间断地捏人工呼吸机的皮球,手术结束后我的右手已经僵化了。

在那个年代,麻醉医生几乎都是这样工作。由于监护设备、麻醉药物和麻醉技术相对落后,过去手术的风险非常大,还有不少手术禁区。看到许多病人由于无法进行麻醉而失去了做手术的机会,那时的我非常心痛。

现在,手术室每天都在上演科幻大片,先进的设备成为了麻醉医生的眼睛和耳朵

1987年,单位委派我到北京301医院进修,当接触到了国内外麻醉的新理念和新设备后,我体会到在麻醉这个领域有太多的知识需要学习探索,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才能为更多的病人创造手术的机会,更好地为他们在手术中保驾护航。这让我更坚定了自己麻醉医生的道路。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麻醉技术迎来了快速发展,手术室里的监护仪器逐步多了起来,我和我的同事们再也不用在手术中手捏呼吸机皮球,用听诊器监测血压了。现在,手术室可以说每天都在上演科幻大片,先进的设备成为了麻醉医生的眼睛和耳朵,手术的风险大大降低了。过去许多手术禁区,如高龄病人、合并严重心肺疾病的病人,都能安全地进行全麻手术,麻醉效果更加确切,适应手术更为复杂,麻醉的副作用也更低了。

2018年8月,我们医院成立了多学科协作救治手术组,为一个国内罕见巨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合并腔静脉右心房瘤栓的24岁小伙成功进行了手术治疗。

病人的瘤体最大直径达15cm,且位置靠近周围脏器及大血管,手术稍有不慎会引发致命的大出血,手术难度相当大。而且,术中瘤栓还可能发生脱落,导致肺栓塞猝死。此外,手术麻醉也有诸多高危因素。肾上腺肿瘤会分泌激素,术中操作时会导致血压波动剧烈,而且肿瘤切除前后,病人血压会犹如“过山车”,从升高到剧降的过程,如果术中血压控制不稳,可能发生心脑血管意外,麻醉风险极大。

我们麻醉科团队全程为手术保驾护航,启用了麻醉深度监测仪、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等各种先进仪器设备,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随时调整用药。手术开始时,我们用降压药物将病人的血压调整到正常范围,肿瘤切除时我们迅速调整升压药物,以维持病人重要器官的有效关注,整个过程中我们严密监控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以确保手术安全。

如今,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我们更加强调精准麻醉、舒适化医疗和病人快速康复(ERAS),人工智能技术也在引入麻醉工作。现在的麻醉医生们也不再是无影灯下的“幕后英雄”,我们正在积极参与到危重病人手术前评估、多学科会诊(MDT)、无痛治疗前麻醉评估、日间手术麻醉评估、关注病人预后等,为的是将手术风险“前移”并化解,最大限度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

将来,无论麻醉医生涉及的领域和服务的范围如何转变,不变的是在确保病人安全的前提下,坚守镇静、镇痛、肌肉松弛的麻醉三要素,不变的是我对病人生命安全负责的从医初心。我将以这颗初心继续砥砺前行,在麻醉三要素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病人的舒适和预后。

(口述/严虹;采访整理/本报记者;陈晶;通讯员;马遥遥)


编辑:刘畅

关键词:麻醉 手术 病人 医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