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新时代人民政协新方位新使命的湖北探索>要闻 要闻

一首鼓荡人心的交响曲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鄂豫皖三省政协书画联展观后

2021年12月17日 14:54 | 作者:魏开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湖北省政协、河南省政协、安徽省政协共同主办的“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鄂豫皖三省政协书画联展”在湖北省图书馆隆重举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孙中山先生说:“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就是要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发扬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携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举办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鄂豫皖三省政协书画联展,其目的也在如此。

步入展厅,一幅幅精美的书画作品令人震撼,细细而观,深深感受到了书画家们充满激情的创作状态和精熟的笔墨功夫。

此次展览共展出120幅精品力作,深刻再现一百多年前武昌起义波澜壮阔的斗争场景,大力讴歌三省人民奋起反抗、不屈不饶的革命精神,尽情描绘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深情向往,热情赞美大自然的奇丽风光。书法作品五体咸备,异彩纷呈,或坚质浩气,或萧散厉落,或俊逸隽永;国画人物、山水、花鸟,或栩栩如生,或气势宏阔,或奇趣盎然。这些书画作品彰显了三省书画家的艺术情怀和风采,展示了三省书画家的创作成果,是一首鼓荡人心的书画交响曲。

湖北:唱响鲜明主题 彰显荆风楚韵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偏南、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简称“鄂”。

湖北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长达800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楚文化。楚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孕育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也在这片沃土上滋生了荆楚文化的文脉诗心和阳刚之美。

主体性书画展,鲜明的主题创作是其夺人眼球的关捩。这次展出的40幅书画作品,主题鲜明,精神与形式并重,思致高逸,意境深远,体现了荆风楚韵。

年近期颐的书法家孙方先生的《开创扫灭》联,饱含情怀,端庄厚重,字势开张,而且联句直抒辛亥革命之意义。徐本一的行书《一腔》中堂,借清代秋瑾的诗,表达了辛亥革命志士充溢的革命豪气和热血献于祖国的信念。其书法笔势矫健,酣畅恣肆,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刘永泽的行楷孙中山诗《挽刘道一》中堂,楷中寓行,大气磅礴,巍巍然如华岳耸立,洋洋乎如江河奔涌。葛昌永的自作诗《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站在历史的维度,颂扬辛亥革命“除垢开张新纪元”的历史意义,其书在看似不激不厉中蕴藏着澎湃的激情,在浓中带燥中凸显自我的笔墨风格。“征途远,正接力鸿图,全无敌”,这是魏开功自作词《满江红》的结句,表达了革命征途任重道远,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的历史使命和担当,中国屹立世界的宏图大志。其书融王、颜之笔法,萧散厉落。张秀、孟庆星的大字对联,一楷一行,老成练达,遒健雄浑,气势轩昂,既静穆端稳,又洒脱俊逸。柳长忠写的《星辉诗选抄》,遗墨尘累,入木三分,丘壑内营。李劲松写的秋瑾诗,篆隶和简帛相融,拙中见巧,朴中寓雅,高古之气扑面而来。樊利杰行书《孙中山诗》,承董其昌之余烈,挥运自如,神融笔畅。陈永明的女书一枝独放,别有一番味道。

回眸辛亥革命历史,多少贤士抛头颅,洒热血,战斗的营垒饱经血与火的洗礼后,留下了沧桑的遗址。湖北画家们用手中的笔,既讴歌和刻画英雄人物,又还原和描绘往日革命党人战斗之地的风貌。画作笔墨精熟,或惟妙惟肖,气韵生动,或场面宏阔,静穆伟岸,给人以钩沉历史的遐想空间。

红楼上层屋顶正中伸出一座望楼,成为当时阅马场轴线的制高点,视野开阔,颇为壮观。刘军浩如的《武昌红楼》用简练的笔墨勾勒的红楼,呈现了历史之遗迹和风貌,巍然耸立。红楼前孙中山的塑像伟岸挺拔,与左右两边的青松交相辉映。

武昌起义门是辛亥革命的见证。城门上有重檐歇山顶城楼,朱柱青瓦,斗拱飞檐。略依旧制重修后,朱楹华确,蔚为壮观。董继宁的《起义门》和刘正洪的《武昌起义门》表现的是同一题材,但笔墨的处理和敷色各异。前者,落日融融,起义门和城墙横穿画面,在金光的笼罩之中熠熠生辉,青松翠柏在城门之上郁郁葱葱,通向城门的路平坦宽阔,寓意走向共和之憧憬。后者,整幅画面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用曙红、大红、硃磦红色,合理利用中国画石色、水色在生宣纸上与水的调合,在生宣纸正反两面不断多层次渲染,使历经辛亥风云的武昌起义门更加稳重、亮丽、壮观。护城桥前的牡丹花,使城市山水与花鸟画通过云气有机结合,预示着革命志士的流血牺牲使百年之后的伟大祖国开满富贵之花,表现出对辛亥首义志士们的深深怀念之情。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何波的《天下为公》,刻画孙中山的形象栩栩如生,冷峻的眼神透出正义的光芒,浓浓的眉毛显露威武不屈,执杖的站姿彰显英雄本色。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李也青笔下的《黄兴》,画的虽是座姿,但果敢的用笔,给人以神采飞扬、“独立雄无敌”之感。人物国画,难在神采。何波和李也青的画作,充分展露了作者深厚的笔墨功夫和审美情趣,难能可贵。

柳秀林的《伶界大王---谭鑫培》以写意的手法,把被尊为京剧界鼻祖,亦有伶界大王之称的谭鑫培表现得活灵活现,笔简而意无穷。钟鸣的《蔡元培》用个性化的笔墨语言,水墨写意,苦心经营位置,刻画了蔡元培先生的道德风范和人格力量,以及一个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的丰满形象。谭崇正的写意人物画《双清图》(廖仲恺和何香凝)造型精准,墨色清疏,把廖仲恺和何香凝一对有志于献身民主革命的伉俪,表达得淋漓尽致,具有深邃的历史感。聂为斌的《铭记历史》,以北京园明园现存历史遗址上的残垣断壁为背景,刻画了一位扶杖沉思的白发长者和一个放学路归手机拍摄残垣断壁的少年,通过一老一少人物神情的对比,画面产生了哲思之味。罗彬的《阳光下》把一位阳光下的头戴草帽,满脸皱纹,手持锄头的老农民,以厚重和粗犷的笔墨诉说着劳动的艰辛。毛宗泽的《月月红》将人物大胆变形夸张,饶有趣味。

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在湖北执政18年。为了纪念他在湖北统治的政绩,在原黄鹤楼故址附近,聚资为他建造了“风度楼”。张之洞根据《晋书·刘弘传》中“恢宏奥略,镇绥南海”的语意,亲书匾额“奥略楼”三字送鄂,风度楼遂改名为奥略楼。此楼1955年修建长江大桥时被拆除。樊枫的《奥略楼》根据文献资料,用淡淡的笔墨基本还原了奥略楼雄姿,画面繁复,但层次清晰。

山水画家们用风格各异的笔墨语言,把楚山楚水的特质描绘得有声有色,体现了画家们深厚的功力和对大自然的深情拥抱。

安忠的山水画《清溪家山》高山耸立,远山苍茫,画中或溪涧流水,或小径伸幽,几幢山家在叠嶂的峰峦和苍翠的松柏掩映之下,妙趣横生。孔奇的《山外有山》近景树木森然,山峦耸立,远景群山叠嶂,通过汲取西画元素浓墨重彩的渲染,寓意山外有山之义理。夏林杰的巨幅《三镇印象》以长江为中轴线,以汉水为支线,以及其细腻的笔触俯视地最能显现武汉三镇的景象描绘得跃然纸上,令人击案叫绝。张军的《秋声》笔法洒脱,豪放劲利,苍莽横逸,层林尽染。秦岭的《雨后青山水长流》雨霁天晴,群山披黛,苍木红瓦,绿水长流。其山水画笔墨表现的传承与开拓兼具东西方特点,颇具中国画的震撼力度。丁竹君的《秋云无影树无声》秋高气爽,白云无影,山高遗世,风静色黄,树木无声,尽显雄浑之美。陈迪和的《鄂西记事图》采用最简单的点线结构形式,按规律进行勾勒和描绘鄂西的山水风光。杨云鹤的山水画《秋风度河上》一扫前人的陈腐与苍白,透出缘于生活的浓郁气息。童军民的《雨后青山在》笔墨淡雅,高山流水,氤氲弥漫。

花鸟画是湖北的一个品牌。湖北花鸟画家的作品不落俗套,笔墨清新,构成了一道亮丽风景。

熊鸿鑫的《盛世迎来百花鲜》采用灵活多变的运笔技法,使所画牡丹绚丽多姿,疏密有致,虚实传神,艳而不俗。魏金修的《清溪归客》将两只湖鸭视为归客,在花开的芦苇映衬下,跃跃欲试地“归家”,画面墨色浓淡变化,意境幽远,绝非斤斤描摹的写意者所能望其项背。肖安民的《草木情深花自发》所画凌霄花落笔大方,笔墨随性,虚实相生,生机盎然,给人以清和雅韵,爽爽有神之感。彭太武的《日华川上动》具有强烈的个性笔墨语言,放纵而不失严谨,浪漫而又清新,是传统写意精神的现代发挥,有一种不同于传统花鸟画的宏大气象。陈运权的《居山图》花发石上,白鹤立石,布局独特,清新可人。白骏的《紫气东来》、孔少波的《罗田春意》、段岩的《暗香》,或紫藤,或梅花,笔意酣畅,构图别致,饶有趣味。

河南:坚质浩气 尽展中原雄风

河南,古称中原、豫州、中州,简称“豫”。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甲骨文象形字“豫”的根源与河南简称“豫”的由来。因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河南是中原文化的根源所在地,是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的发祥地。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原文化厚重、多元、经典,是一种典型的“圣”文化、“福”文化、“魂”文化。中原文化这种独特的魅力,使其在中华文明史上书写了灿烂的篇章。

厚重的历史,滋养了河南书画的“中原之风”。

河南书法历经30多年,是在非常注重传统的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中原书风以古朴、雄强、浑厚和大气的艺术风格为主,显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中原人文气势。

这次展出的书法作品,基本上显露了中原书风的特点。杨杰在当代女性书法家中,堪称一位 “腹有诗书气自华” 的佼佼者,她的行书黄兴诗《咏鹰》,将碑入帖,用拙驭巧,活脱厚重,字里行间透出一股豪迈之气。李强的篆书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拟齐白石笔法,写《天发神谶碑》之意,亦篆亦隶,结体方整之中略呈扁态,笔力雄健之中见率意,坚质浩气,朴茂古拙。刘灿辉的行书《名士丈夫》联,糅洛阳墓志书法于行草,字构上紧下松,中宫紧缩,行笔洒脱果敢,一任自然。毛鸿雁草书周恩来《春日偶成·其一》,洒脱率真,灵动而不失凝重,在富有张力的线条中展露碑行的高古。谷国伟的篆书《沪江重晤秋枚》,融汉碑于秦简,中侧锋并用,点画当行则行,当止则止,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古风雅韵扑面而至。唐咏声的篆书《莫道文章》联,点画遒劲稳健,不枝不蔓,古拙雄厚。丁林章草寻吟子《水调歌头》,灵动轻巧,错落有致,浑然一体。杨光的行书《革命同志》中堂,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李本松的行书《七律·纪念孙中山行书》,宗二王书风,笔法精熟,流中有留,含蓄隽永。王景强的隶书《终结翻开》联,厚重之中有简帛之飘逸,萧散俊朗。

展出的30件画作中,就画类而言,人物画有7件,山水画有11件,花鸟画有12件,但它们之间有的互相交叉,有的人物画兼花鸟,有的山水画兼人物,等等。这些画作没有小品,也没有鸿篇巨制,皆以四尺整张宣纸而为,展览效果整饬可观。

马国强在扎实的写实性基础上戮力托举中国笔墨精神,他的《秋韵》刻画了一个身着红色服装的少数民族姑娘,在还盛放的花中,笑容可掬,神情自得,人与花相映成趣,寓丰富于简练,出繁杂以整饬,悦于目复能赏于心,体正气厚,淳朴自然,格调清新。何彦萍的《苗女》把一个苗族少女清纯可爱的神情描摹得栩栩如生。袁汝波的《山乡支教》以大写意的笔墨表现了支教山乡老师的教育情怀,画面活泼自然,人物和蔼可亲。“搜尽奇峰打草稿”是清代画家苦瓜和尚石涛的美学观念,意即把自然山川变为胸中丘壑,即达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境界,从而创作出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优秀作品来。郭建明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以大写意水墨,把石涛闭目坐椅,把卷冥思的老者形象描绘得生动活灵。杨济淮的《老伴》描写了少数民族丈夫骑马妻子牵绳的饱经岁月沧桑的老者形象。用笔果断,粗犷中见细腻,刚健中见真情。高喜军的《惠风》用笔大胆,水墨交融,刻画了父女俩在新时代惠风吹拂下,富裕优越的幸福生活。范怀珍的《丰收》以大写意之笔,把身背沉甸甸的收获之物,喜气洋洋归家的老农形象刻画得神情毕现。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武金勇的《龙门印象》用笔疏放自然,抒情写意,在干湿浓淡的墨色交替中把龙门的印象呈现出历史的沧桑感。沈钊昌的《云山妙境》苍松挺拔,青山绿水,飞鸟相逐,一派生机。李明的《云山翠屏图》群山起舞,树木葱郁,云烟绕翠。曲春林的《高山流水》山势陡峭,水流有声,画面层次分明,色彩丰富。段孝钢的《林壑清幽》山石簇拥,林木丛生,行者在静谧的物象中感受清幽之境。桂行创的《渔隐图》水墨写意,山势险峭,几只渔船归隐山下小憩,趣味横生。张守建的《天河晴晓》云烟升腾,曦光微露,山峦叠嶂,小径环山,林壑清幽。郭欣的《太行冬雪》寄情山水,让人感受细腻的笔触之下峰峦叠嶂的太行山,因冬雪的覆盖而苍茫浑厚。函谷关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境内,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周祥游艺于笔墨意趣之中,畅胸臆于丘壑,其《幽谷关》泼墨写意,笔近乱柴,生辣迅疾,纵横交错,险峻幽深。

花鸟画在河南中国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展出的12件花鸟画,笔墨不同,风格各异,把对花鸟、树木等的感受囊括于胸,在笔墨的遣使下,找到了与画家心灵的对应。刘杰的《晨音》构图奇特,大胆落笔,一只公鸡在春暖花开中晨鸣,意趣盎然。张毅敏的《白鹳》在山溪边悠闲自得,但在秋风瑟瑟中或多或少显得有点孤独。化建国的《清风》竹竿劲挺,直冲云霄,画面干净利落,颇具风神。李尚昱的《清夏图》荷花盛开,荷叶舒展,小鸟欢歌,芦苇丛生,蓝色调的铺陈引人遐想万千。连俊洲的《香远益清》墨色淡雅,线条苍劲。张军民的《梅溪清思》梅生溪边,红梅绽放,碧山远映,生有雪白的头发和青玉一样的嘴巴的鹭鸶成群地在溪中捕鱼,美丽的身形倒映清澈的溪水,宛如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师行坤的《花鸟》树叶翻飞,白鸟俯视,笔淡境深。孟超的《双鹰图》苍松拥石,双鹰而立,鹰眼眈眈,英武之姿一览无余。王根生的《雄风》亦以鹰为题材,墨色淡雅,把鹰栖枯木的凶猛回望之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白金尧的《春风大雅能容物》五鸟栖枝,顾盼有致,紫藤花开,使人感觉春光无限,生机盎然。陈文利的《报春》用笔简练,浓淡相宜,鸟语花香,春光明媚。徐立新的《五喜图》松树挺立,五鸟鸣唱,顾盼生情,喜不自胜。

安徽:典雅俊逸 凸显徽风皖韵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文化和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形成了安徽三大文化圈,三大文化圈合而为一,总称安徽文化、皖文化,这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徽州是儒家、释家、道家文化的一个厚实的沉淀区。徽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

安徽的文化孕育了“江淮书风”。展出的12幅书法作品,或多或少体现了这种地域书法风格。

张良勋的《为有敢教》联糅篆书于魏碑之中,行笔爽劲,高古淳雅,清雄阔大,独标高格。方茂鸿篆书《孔子语》用笔率意,熔《毛公鼎》《嫱盘》《散氏盘》等西周文字于一炉,线条如万岁枯藤,苍劲浑厚,坚质古拙。吴雪的《白虹紫气》联既雄浑又典雅,刚柔相济,雅而不俗,秀而不媚。董昭礼的《养天法古》联纯正干净,超然洒脱,气势奔放。韦斯琴的大楷孙中山《咏志》干净利落,端若贤士,风神超逸,独树一帜。王金泉行书《孙中山诗》既有王羲之的温润、颜真卿的苍茫,又有苏东坡的厚重、米南宫的峭拔,但浑然一体,毫无矫揉造作之感。险峭如枯木悬崖,飞动如龙翔凤翥。黄兴的词《山虎令》叹息家国不幸,期盼革命成功的心绪呼之欲出。石海松以魏碑书之,神生于笔墨之中,气出于笔墨之外,神采飞扬,气象超越,有石之天然,海之深邃,松之坚韧。李明的《安危甘苦》联碑帖融合,苍劲有力,沉着痛快,妍美流畅之中蕴含古拙萧散,自出机轴,不染俗尘。杜鹏飞隶书毛泽东诗,深得汉碑之精髓,笔法灵动,点画苍雄,结体险峻,手随心动,笔随墨舞。王亚洲的隶书《孙中山诗》博采众长,极尽变化,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不工而自工。凌海涛书黄兴《蝶恋花·辛亥秋哭黄花岗诸烈士》,正奇互参而又不失法度,豪放率真而在规矩之中,散逸灵动,奇俊豪达。杨文浏行书黄兴诗,温润流畅,不激不厉,清朗蕴藉,心手双畅,“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安徽绘画起源于4世纪,最早出现的画家是晋代戴逵。以后又出现唐代的曹霸、薛稷、周昉,元代的朱璟等一批杰出画家。明清时期是安徽绘画的高峰期。明代有詹景凤、丁瓒、丁云鹏等,清初则出现以渐江为首的新安画派,以梅清为首的宣城画派,以萧云从为首的姑熟画派。乾嘉年间出现萧县龙城画派。这些画派对中国的绘画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当代安徽的中国画,承前贤画风之遗绪,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格局。展出的28幅国画作品,是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顾玉萍的《孙中山像》、冯之茵的《激流勇退》在写实基础上追求写意,形神毕具地表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气节。杨国新的《蔡元培先生像》用淡墨写意,头部轮廓以淡枯笔勾勒,人物皮肤皆施淡赭色,先生一手拿书,眉间若有所思。王光明《红军时期的周恩来》手法新颖,工写兼长,朴素中见英气,伟人形象跃然纸上。凌晓星的《热血一九一一》描绘了不同人物的眼神、手势、身姿等,有怒有惊,动静结合,深刻再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些人物画,创作的是历史,讲的是奋斗,启示的是当下,烛照的是未来。罗献丽的《红色记忆》草鞋、马灯、倒影简陋的木质推车等,纯正自然,用画笔回忆革命时期的艰苦历史。凌徽涛的《牧歌行》翠绿的细柳与笔墨浓重的牧童群体,形成虚实对比,显得饱满又空灵,象征新时代的蓬勃生机。

廖新、王启敏、方茂鸿合作的《红色大别山》,隋红军、廖新、柯大林、刘云鹤、程传如合作的《云岭春晓》,葛茂柱、丁力、吴雪合作的《人民江山万古长青》,廖新、葛涛、卜方伟合作的《大别山故事》,紧扣革命主题,构图繁密,山重水复,妙景奇辟,绵邈幽深,特别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红日,如一轮希望之光照耀大地。章彪的《春醉卧龙川》、张松的《登高望远》线条坚实,富有力感,构图清新丰满,近景远景相呼应,既有变化,又达到整体的平衡。王涛的《春风放胆来梳柳》、莫雪飞《松骨泉声》林木带雨,秋山苍润,溪水四溢,木石多而不碎,静谧生动。王永敬《得心案几清茶淡》构图均衡,远山近松,淡山墨松,既有空间感,画面又很平稳。

丁力的《长青图》松针疏密得当,点叶茂密清新,松树盘曲苍劲,气势连贯,有一望不断之感。张煜的《水绿滩平一带春》用淡蓝色饱蘸净水,柔和圆润地表现沙滩的宁静,以及绿水带春的景象。陈光林的《硕果累累》、王衍平的《映日》、马科的《西部风情》运用写实,善于集中,通过色彩的对比度和纯净度,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表现鲜明的主题。梁美的《俏不争春》红梅点点,浓淡相宜,用笔劲健,立意高远,充分表现“雪侮霜欺香益烈”的梅花精神。腾亿雁的《竹石图》笔墨恬润俊逸,嫩处如金,秀出如铁,朴实大气。张洪的《福寿》写意松桃,含蓄蕴藉,有墨泽雨润之感。徐若鸿的《香远益清》、黄冬民等合作的《映日荷花别样红》,线条浑厚质朴,骨力内含,气韵生动。张此潜的《国色添香》墨色古雅,充分表现兰花与牡丹的不同风格,造型疏简有度,明净放逸。朱丹颖的《盛世花语竹报平安》“之”字构图,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墨竹与花朵交相辉映,表现对祖国繁荣昌盛的赞颂。

楚文化、中原文化、徽文化博大精深,各有风韵。三地书画联袂展出,是再次的文化交流互通,心灵的碰撞提升。笔墨当随时代。相信鄂豫皖三省政协书画家在攀登艺术的路上,能紧扣时代脉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我们相信鄂豫皖三省政协书画家,定会时刻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紧扣时代主旋律,成为助推三省文化艺术繁荣的重要力量。


编辑:王亦凡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