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头条相关头条相关

牢记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写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2014年07月25日 09:51 | 作者:吕岩松 吴绮敏 赵 成 胡泽曦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三)

  每一次从战争走向和平、从衰落走向复兴,无不是以涂炭生灵、捣毁民生、中断社会发展进程为代价的。

  中华民族如何才能摆脱近代以来浴火重生的宿命,始终作为一个强国守住尊严、永续发展?

  在意大利史学家克罗奇眼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为了从甲午战争中获得更为深刻的启迪,我们需要回望更加久远的过去。

  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辉煌盛世。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被誉为“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然而,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有为君主,对世界范围内工业革命历史性大变动浑然不觉。时代大潮汹涌澎湃,中国这艘古老的大船却在落日的辉煌中搁浅了。

  马克思1858年在《鸦片贸易史》一文中写道:“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如果说“殊死的决斗”预言了“陈腐世界”同工业化造就的“最现代的社会”之间的历史性碰撞,马克思对中国人精神气质的描述,则道出了大清江山百余年间沦为“纸糊的破屋”的缘由。无视世界大势、固步自封、作茧自缚,注定导致国家和民族的衰亡。

  生死攸关,奋起一搏方有转机可言。可悲的是,大清帝国既找不到变革制度的勇气、更新战略的智慧,更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豪壮。无人照看的国家没落涣散,大官唯争权,小官唯争宠,百姓唯争利,军队丧失战斗力。

  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向白宫密报甲午战况时写道:“中国人中之最无智识而最愚笨者成为统治者。中国政府几乎无官不贪,无事不贿,上下相欺,大小相欺。中国军队中贪污吃空额、营私,盗窃公物,扣饷以为常……”

  1894年12月13日,《伦敦每日新闻》报道称,只要外国公司引诱或贿赂他们(清廷官员),再老掉牙的枪支或陈旧的弹药他们都会购买……看看这些枪是什么货色吧:外观上还像那么回事,但托盘根本没有加工好,枪口也挫得十分粗糙,螺丝上得敷衍了事,有些螺帽都掉了,连接处都松开了。

  日本战时刊物《日清战争实记》如此描述自己的对手:有将军携带妓女的,有打着蝙蝠伞的,有带着鸟笼的,队伍里有唱歌的,有怒骂的,有快走的,有慢走的,千差万别、千奇百怪。

  “在战争中,精神之于物质是三比一。” 拿破仑这句话给清朝甲午惨败提供了有力注解,也道出一个民族把握命运、一个国家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编辑:付鹏

关键词:中日甲午战争 北洋水师官兵 倭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