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柯杨:踏实当下,就会照亮人生

2015年09月23日 08:59 | 作者:修菁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柯杨

柯杨

 

  一个人的全面成长成熟不光是思想教育的结果,人文精神也不光是书本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建立诚信、爱心和责任心需要的是对人性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对他人的理解和对社会的理解。获得这种理解特别需要一个人的主动。

——全国政协委员柯杨

 

  9月10日,北京大学医学部举行新生开学典礼,这一天恰是第31个教师节。

 

  优秀的老师和优秀的学生,是一所大学的魂之所倚,根之所在,将迎新生和为老师庆祝节日放在一起,使得这样的仪式更具意义。今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抓住这样一个时间上的巧合,将开学典礼的主题定为:师生相互照亮。

 

  “在纷繁复杂、物欲诱惑极大困扰人心的时代,我们希望通过小环境共同价值观的营建,帮助学习、工作在这里的师生,安顿好内心,既然选择了,就安安静静地读书、踏踏实实地搞科研与服务患者。就像我在致辞中所讲,希望北医的师生相信,对于有潜能的人,重要的是脚踏实地坚守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不自怨自艾,不好高骛远,梦想终究会照亮现实。”在开学典礼之后,本报记者对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做了专访。

 

  □对话

 

  记者:今年7月,您在北医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曾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短短的500字,有点像现代诗,最后一句,您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和这次开学典礼致辞的主题有共通的地方,在这次开学典礼致辞中,您提到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于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这样仪式性的讲话,您是如何看的?

 

  柯杨:北医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传统,在大型活动上,面对学生的讲话,不管是校领导、二级学院院长还是普通教师,我们都会做认真的准备,从学生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去考虑,不说套话、官话,而是希望通过“接地气”的方式,带给他们一些正能量。

 

  记者:现在医患矛盾仍较突出,医疗体制改革仍在进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学和毕业典礼,您都在给学生鼓劲儿吗?

 

  柯杨:典礼上的发言很重要,但也不可能承载教育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全过程中,全体教育者的共识与努力。这些正是贯穿在北医的“全人教育”改革措施当中的。就我个人来说,每年还有一个机会给学生讲“开学第一课”。我会简要介绍学校历史,各专业的特点,另外我希望通过我的理解和认识,给学生带去几点信息,第一,希望学生能了解自己。选择学习医学的学生,个性是有共同处的,比如相对选择文历这些通识学科的学生,学医的学生既聪明踏实,但内心深处相对是不自信的。他们渴望通过掌握某种专业技能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务实、靠技术提供帮助、凭本事吃饭,这本是选择学医的孩子的个性优点,但太内向,不利于长远的医学职业发展。而视野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对医学人是至关重要的。除了我们因材施教的改革,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会引发他们的主动性,教与学才能更好地配合。

 

  第二个我想给学生们传递的信息是,各行各业都要经过努力,都会有痛苦、辛劳甚至委屈,我们不要只看到社会上广为宣传的各类成功人士光鲜的一面。不要相信一夜成名,凡事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定力和耐心,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踏实做事,过好当下,才是通向梦想实现的最靠谱的通道。

 

  第三,我想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医学生们,开阔视野和心胸是多么重要。医学的学业和事业要求医学人专注,而了解医学以外的知识、社会、生活,可以使自己更具有理解力和选择的能力。同时我们要认清,一个人的全面成长成熟不光是思想教育的结果,人文精神也不光是书本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建立诚信、爱心和责任心需要的是对人性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对他人的理解和对社会的理解。获得这种理解特别需要一个人的主动。

 

  记者:北京大学每年的新生开学典礼,医学部的学生都会参加,为何还要单独召开本学部的开学典礼?

 

  柯杨:在入学典礼上进行希波克拉底宣誓,这是惯例,也是单独举办典礼的原因之一。其实校本部和医学部的各学院也会有开学仪式。医学部有自己独特的专业特点、传统、精神,所以我们希望在自己学部举办的典礼中,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其实都需要有一种精神、使命在内心深处的支撑。在今年的开学典礼上,我也特别选择了三位老北医人的故事,来告诉学生,他们选择的学校是什么样的以及老北医人的风骨与气质。话说到这里,其实媒体应该更多宣扬一些各个行业内愿意坚守、坚持人生本真、不唯名利是图的不为人知的故事。人生成就大事,需要机遇、禀赋和努力,我们要引导已具备聪明天赋的年轻人,靠努力成就人生。

 

  □链接·柯杨说

 

  在今天新学生和优秀老师相遇的日子,我想举三个老北医人的例子,诠释北医人的精神,激励我们今后共同前行。

 

  建国之初,头癣(旧称瘌痢头)患者随处可见,北医有位教授经研究发现,醋酸铊对头癣有很好的疗效,但是有剧毒,不能轻易使用。他坚信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一时间,怀疑多过信任,甚至有人说他痴人说梦。经过多次毒性试验,他终于找出了既有疗效又安全的剂量,并选择两个孤儿院的300多名患儿作为诊治对象,几个月后,大部分患儿都痊愈了。于是他深入北京通县、延庆,江西南昌、赣州、九江等地培训当地医务人员,开展群防群治。之后,70多岁高龄的他不顾心脏病及脑供血不足等疾病,亲自带医疗队奔赴湖北英山县农村,两个月的时间他带队一共普查了35万人,治疗了近2万名患者,治愈率达99.86%。此行,他们还培训了很多皮肤科医务人员。1981年,全国治愈的头癣患者已经达到了200万例,他也圆了自己提出的“要在1980年前后基本消灭头癣”的大医之梦。1986年,老教授溘然长逝。按照他生前的遗愿———贡献遗体,用作解剖,并将其骨骼制成标本,以供后辈学习观摩。他就是北医的老院长、皮肤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传揆教授。

 

  老院长的故事告诉我们,梦想有大有小,有近有远,有的踮起脚尖就能够到,有的翻了几座山未必能接近。但只要你肯付出努力,只要你能脚踏实地,只要你坚守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不自怨自艾,不好高骛远,就会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有所收获,梦想终究会照亮现实。

 

  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夺走无数生命。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之后,一位研究者终于实验成功,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40年后的2011年,这位80岁高龄、“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背景、无院士桂冠”的“三无教授”,获得了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誉的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给予这位老教授的评价是———“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痛苦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她就是你们的学长、55届校友屠呦呦教授。她的履历除了发现青蒿素之外,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她的成就与袁隆平的水稻一样获得世界肯定。

 

  不问名利为何物,敢于创新又甘于寂寞,是医学人在追求成功之路上特别需要的两种精神。唯有如此,才能让风华正茂的屠呦呦在社会动荡、实验条件简陋的情况下,潜心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从2000多个药方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唯有如此,才能让她数十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以满腔热情投身于真正有价值的医学科研,不刻意追求论文数量与获奖与否,而是实实在在地做好当下每一件平凡之事。

 

  我们生活在一个渴望成功的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都会偶尔迷失。如果我们始终不会忘却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真正的渴望,不为追求做出撼天动地的大事而忽略人生的本真,不去人云亦云,不求人有我有,而是坚定自己的理想,尽力走好平凡之路上的每一步,才有可能成就你日后的不平凡。

 

  在北医有一位老先生,为了掌握医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做到“永不落伍”,他每月研读期刊学报,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和最尖端技术,每周精读非医学的英文论著一篇,每天都在阅读剪贴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方面的报刊资料,简报本摞起来可达几尺高。“我只是一个勤奋的人,做一辈子勤奋学生”是他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他百年来的坚持。是的,大家没有听错,老先生今年101岁了,他就是我国骨科学泰斗,骨科领域久负盛名的教育家冯传汉先生。

 

  冯老在94岁高龄获得蔡元培奖时曾说,“夕阳无限好,哪怕近黄昏!”对于他,学习任何时候都不晚;他常说:“搞科学,尤其是医学这门特殊的科学最忌讳模棱两可,一定要正直坦诚,实事求是,务求确切。要从临床、从病人实际病情中学自己亲眼所见的知识。”对于他,向社会学,向实践学,向他人学,向病人学,一样不能少;“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学多少,教多少,终生致力于医学教育”,他在95岁高龄时完成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及其相关基础知识”笔记约6万字,并且开始研读2000年以来新出版的医学教科书,以了解现代医学进展和最新尖端技术。对于他,坚持一辈子学习不仅是为充盈自己,更是为了给学生更好的指引,给患者更大的帮助。

 

  学习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尤其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第一要务,这一点,学生们有充分的自觉,本不需要我的叮嘱。我想强调的是,学习不光是书本知识,学习成长成熟、学习做人同等重要。而作为老师,我这些年最大的体会是,人一辈子要学习,不但要不断更新知识,还要向学生学,向社会学,教学相长,成熟永无止境。希望冯老的故事能够给予大家启发,让学习真正成为我们进步的阶梯。

 

  衷心希望老师们、学生们在未来的岁月里相互关爱,相互砥砺,你们所碰撞出的火花,一定能照亮彼此的梦想,照亮百年北大和北医的梦想。

 

  (摘编自柯杨在2015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开学典礼暨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的致辞。)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柯杨 价值观 诚信 爱心 责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