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黄顺基:道法自然 渐臻佳境

2015年10月22日 10:44 | 作者:张蕾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黄顺基

黄顺基

 

  一间斗室满壁书,毕生心血自然道。

 

  记得2010年10月,为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一周年,记者在这间简陋的书房里采访了黄顺基。如今,5年过去了,一切如故。满壁书籍,书页的空白处密密麻麻地作了很多批注,既有读书时的体会,亦有对思想的疑问与点评。

 

  眼前的先生依然平和、朴实,虽至鲐背之年,但讲话铿锵有力,谈哲学、谈人生、谈社会,兴味不减当年。

 

  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举行了“科学技术哲学与社会系统工程研讨会暨黄顺基九十华诞庆典”。有人说:“在中国自然辩证法领域,像黄顺基这样以大尺度的时空跨越为本学科作如此系统深入研究的学者,为数不多。”

 

  对此,黄顺基却用不能再“白”的话谦虚地表示,这九十年来,自己只是过得很“实在”——“能够勤恳工作,踏实研究,而且研究基本上都着眼于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关的科技问题”。

 

res04_attpic_brief

 

  为学之本

 

  1925年,黄顺基出生于广西昭平一个贫苦家庭。彼时的昭平,地理位置偏僻,没有公路,水路只通木帆船。家里兄弟六人,他排行老五。父亲在叔父的店铺里打工,薪资少得可怜。

 

  因此,对于黄顺基来说,能用心用功读书且读到大学,实属不易。“大学前两年,我读的是师范类,可以享受公费;1949年上海解放后,就转由党和国家供给继续读完大学。”

 

  幸运的是,闭塞和贫穷并没有禁锢幼年黄顺基喜爱思考的天性。初中时,他写了一篇日记《人是一张白纸》,没想到竟受到老师的大加赞赏。

 

  “接触到哲学后,才知道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者约翰·洛克早就说过类似的话——‘人心如白纸似的,没有一切观念’,只是我那时候并不知道而已,纯属巧合。”黄顺基笑言。

 

  由于出身贫寒,黄顺基对劳动人民始终保持一颗同情、感恩之心。“国家的命运决定了我的命运,如果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做点什么,那是我的荣幸。”

 

  1947年至1951年,黄顺基就读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大学的学习为我后来进入科学的殿堂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其中的两门学科,令我终身受益。”

 

  黄顺基所说的两门学科,一门是数学。“数学的分支学科不少,比如微积分,它是学习牛顿物理学必不可少的工具,而牛顿物理学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是‘理论物理学领域中每个工作者的纲领’。再比如抽象代数,它以‘结构’为范畴,概括了群、环、体等代数系统,大大锻炼了我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另一门是哲学。“作为数理逻辑学家和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罗素与老师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奠定了数理逻辑的科学体系。他的哲学思想是‘语言结构与世界结构一致,命题与事实相对应’,由此出发建立了他的知识论。”当时,黄顺基阅读的主要是罗素的哲学著作,因此深受罗素思想的启发。

 

res06_attpic_brief

 

  术业之功

 

  1951年,大学毕业的黄顺基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研究生班,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此后,他的从教生涯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和哲学学科的分合变化,有了三次大的转折,也由此涉足三个哲学研究领域。

 

  中国人民大学建校初期的教师,除中共党史专业外,全是苏联专家,教材也是苏联专家的讲义,课程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以《苏联共产党(布)简明历史教程》为主要内容),大约每两个星期就发给研究生十几本参考资料。黄顺基被分配在逻辑组,除学习上述课程外,他还会专门去听苏联专家尼基金的逻辑课。

 

  研究生期间的学习任务繁重,几乎每天都要熬到半夜1点钟才能睡觉,星期天也不休息。对于这段学习经历,黄顺基十分珍重,认为它为自己后来的教学与研究指明了方向和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了人类在19世纪创造的优秀成果,给我们以完整的世界观、方法论与价值论——没有这个理论基础,就没有我后来的学术成就。”

 

  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成立。由于黄顺基的专业方向是数学与逻辑学,为了教学的需要,学校把他从工经系数学教研室调到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

 

  当时,哲学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一门学科,也是黄顺基有兴趣研究的方向。“担任哲学系逻辑学的教学工作,把国家的需要和我的专业兴趣结合在一起,给我创造了一个发展机会,可以说是我学术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关键点。”

 

  “文革”期间,中国人民大学被迫停办,黄顺基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工作,直到1978年复校。由于工作需要,黄顺基又从逻辑教研室转到自然辩证法教研室,并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后半生的学术研究方向,成为我国最早的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点的学术带头人。

 

  这门科学之所以给自己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按照黄顺基的说法,是因为从学科体系来看,逻辑学是一门基础科学,而自然辩证法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既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它涉及广阔的领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起着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实力当时在全国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不仅教师队伍齐备,有全国公认的教材,还是在改革开放前唯一培养过自然辩证法研究生的高校。黄顺基带过的两届研究生,毕业后在自然辩证法界大多起着骨干与带头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新技术革命引发了一场关于人类未来发展的思考,“后工业社会”“三次浪潮”“大趋势”等学说如潮水般冲击着我国思想界,于是,黄顺基组织自然辩证法界的部分学者编写出《大杠杆——震撼社会的新技术革命》一书。该书出版后立即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大众日报》《文摘报》《国内哲学动态》等都先后发文称赞,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读后也来信致贺。

 

  历史的车轮行进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亲历国际、国内科技发展的大变革期后,加之多年的研究心得与经验总结,黄顺基撰写出《科技革命影响论》。这部著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全面而具体地考察了科学技术革命对哲学、历史学、经济学、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未来的影响。

 

  哲学家黄楠森读后认为,“以如此广阔的视野,从哲学的高度,详尽论述科技革命影响的著作尚不多见”,并评价该书是“十多年来我国科技哲学研究和讨论的总结”,也是“作者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对时代挑战的回答”,因而具有极强的理论性、时代感、现实性、创造性。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黄顺基 自然辩证法 管理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