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从《大国担当》看我国的卫生援非工作

2017年05月03日 09:39 | 作者:刘喜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五一假期,再读了《大国担当》一书,这是一本关于我国医疗队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的书。前几天世界读书日时,这本书也被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单位推荐为“2016年度中国好书”。

该书的两位作者,是中国军人,也是援塞抗埃医疗队的队员。因埃博拉属于“第四级病毒”,致死率极高,因而该书也被誉为援塞队员“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出来的文字”。

显而易见,这些用生命抢救的文字,是我国卫生援非的珍贵资料。特别是书中的两个事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在塞拉利昂600万的人口中,只有1000名左右的护士,而这些护士中有一半的人甚至连抽血都不会。但是按照世卫组织提出的埃博拉留观中心医务人员配置标准,我国医疗队还需要塞方47名护士和40名保洁人员。人员配备并不是很困难的事,难的是这些人员的医技水平实在堪忧——如果培训不达标,这些人员就如同“定时炸弹”一般,随时可能导致重大感染事件发生。

培训过程非常折磨人。一周下来,多数受训人员考试不合格,这让医疗队的队员们有些气馁。但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医疗队员决定改变之前的团队培训方式,一遍遍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向塞方队员讲述防护的重要性,同时还手把手地逐一带教,基本信任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来,他们的工作态度也逐渐积极起来。

对于培训,中塞友好医院院长卡努这样感慨:中国解放军为塞拉利昂留下了一直带不走的传染病防控队伍。这支队伍,不仅防控埃博拉时可以用,以后也可以继续用。

第二个事例,关于9岁的埃博拉患病女孩雅尤玛。这个女孩和她的妈妈一起被送进医院,但是妈妈入院第二天就病逝了,雅尤玛成了孤儿。和别的儿童总是在病房来回穿梭不同,又瘦又小的雅尤玛开始总是蜷缩在角落里。

队员刘丽英是第一位关注到雅尤玛的人。当时,刘丽英的女儿6岁,身高和雅尤玛差不多。看见孩子蜷缩在墙角里,刘丽英突然忘记了埃博拉,忘记了2米的安全距离要求,伸出双手,想把雅尤玛抱在怀里……

不过刘丽英没有等到雅尤玛完全康复就回国了,雅尤玛对此很是失落。接棒刘丽英关照雅尤玛的是队员黄顺,她也是一位母亲。随着雅尤玛的病情好转,黄顺发现雅尤玛常常一个人在病房里发呆——失去妈妈的痛苦,时刻在折磨孩子稚嫩的心灵。

细心的黄顺再次温暖了雅尤玛的心灵,微笑重新在这个孩子脸上绽放。雅尤玛会的英语不多,但是能够清楚地用英文说出“刘妈妈”和“黄妈妈”。令两位“中国妈妈”欣慰的是,雅尤玛康复出院后,被远房舅舅接走一起生活。每每回忆起和雅尤玛共处的时光,黄顺都会感慨:爱是心灵与心灵的感应,它可以跨越种族,超越语言。

而在记者看来,正是这种跨越国境、种族的心灵感应,架构了中非双方卫生合作的另一道桥梁。这道桥梁,让跨越了地域时空的医务人员之间更默契,也让语言不通的医患之间更温暖。这或许也为我国的卫生援非工作改进提供了另一个思考的维度。

今年两会期间,改进卫生援非工作是医卫组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有委员指出,过去我国的卫生援非工作,主要是捐献医疗设备、援建医院,这是“授人以鱼”的援助方式。现在,我们讨论如何提高卫生援非的质量和效果,就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委员们认为,为非洲国家培养卫生人才,既可以让我们援助的医疗设备和医院得到更有效率的使用,还可以为他们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直接提升当地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很显然,这种“授人以渔”的卫生援助方式,我国的援非抗埃医疗队已经做出了实践和探索。不仅如此,我国的医疗队队员在援非抗埃的过程中,还将医学的人文精神融入诊疗的过程中,这不亚于一剂良药。

“我们一直走在战胜疾病的路上,我们曾战胜了无数的疾病,我们还要继续战斗下去,也许还会出现很多难以想象的疾病,但我们终将战胜它们。”

作者以这样一句话作为该书的结尾。这个结尾,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当前,卫生与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性挑战,特别是抗击埃博拉这样的重大传染病需要全球的联防联控。因此,我国发出了共建健康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个倡议,也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共同愿望。

实现这个共同愿望,需要中国的“大国担当”,也需要更多国家对这一愿望的共建和共享。毕竟,医疗无国界,健康无国界。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大国担当 卫生 医疗队 援助 抢救 培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