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界人物藏界人物

姚谦:收藏是我的本能

2015年11月23日 17:33 | 来源:周末画报
分享到: 

姚谦收藏刘野油画作品《张爱玲》

作为亲历者见证艺术市场多年的起伏变迁,姚谦却始终对收藏保有一颗淡然之心,种种诱惑并未使他偏离最初的艺术鉴赏的轨道,对这种把控力他笑称首先是因为自己并没有那么富有,另外从经验中发现,越没有预先计划投资,越能从收获的艺术品中得到惊喜和情感回报。大量的相关阅读,令姚谦的收藏视野开阔,不限于固定的时期和地区自由地收藏,构成自己的人生拼图。

姚谦收藏黄一山作品

对艺术审美的敏感度,令他很早就收集了如今的重要艺术家如刘小东、蔡国强等人的早期作品,并一直对年轻艺术家关注和支持。“我对80后艺术家的创作充满了乐观,觉得也许会比前一辈更好。他们不那么需要在创作中找寻现实压抑气氛的出口,而更多聚焦在我怎么看这个世界,更多好奇的探索。”关于艺术家的跨界合作盛行,姚谦觉得无可厚非,“我不反商,有时商业会促成很好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交流,但是要看主导方向是什么,艺术家需要坚持有自己的思考。”

这次来为嘉德拍卖展做演讲分享,参加过许多拍卖会的作词人用流行歌词的笔法,形容拍卖会为“因为爱而聚集在一起,后来却发现每个人的爱不一样”。收藏的确如他所言是一个人的事,每个人的目的也都不一样,但他高兴地看到,很多新一代的收藏家是真正喜欢艺术,而不是认为收藏价值高的艺术品是财富的符号。展览爆发,艺术市场兴起,中产阶级开始有能力收藏,艺术品不再只提供给有钱人,这令姚谦感到有些类似于美国1960、1970年代的形势,逐渐健全的体系和机制能够促进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国正在向这样的方向前进。艺术市场的炒作也不再灵验,假的东西大家越来越快地辨识出来了,资讯发达,收藏者专业水平愈发高,有知识需求,美术馆也会提供大量资讯和教育,独立画廊和艺术空间也成为不同的选择。”

摩洛哥的地毯拖鞋

爱逛美术馆、爱看展览的姚谦,认为美术馆应该面向大众提供角度丰富的展,不要只办满足艺术品销售的展览,还要给予更清晰的艺术观点,反映这个时代。他的私人藏品很乐意借给美术馆展出,但并不考虑开办私人美术馆,“在这本书中我也很小心地暴露我的收藏,不希望变成炫耀,也不希望误导别人收藏就应该这个模样,每个人的收藏应该是不一样的,我也特意放进去一些并非艺术品的藏品,比如摩洛哥的地毯拖鞋,还比如川久保玲走秀用的鞋,因为形式和概念太有趣了,我把它当做艺术品像一个装置一样放在墙角。”

川久保玲走秀用的鞋

曾经策划过艺术展的姚谦,在未来并没有继续策展的打算,但目前在做的与艺术相关的另一件事,是拍摄纪录片。曾在台北电影节和金马奖做评审,让他接触到大量优质纪录片,被其中的独立发声和艺术理想打动。结识《他们在岛屿写作:如歌的行板》主创团队后,姚谦出资支持他们开拍一部艺术收藏主题的纪录片,通过他的视角,去拜访策展人、拍卖行和画廊的经营者或艺术经纪人、艺术家、美术馆,从六个月的交流拍摄中得到观点和结论。“我发现很多纪录片都偏悲剧性的观察,这和我中年之后的人生观不太一样,如果我现在写小说就想写喜剧风格的。我想拍的纪录片是严肃的,但不是强烈批判性的,而是讲述收藏带给人很多心理上的满足,可能会辛苦,但不一定就悲伤。”

就这样自然“跨界”纪录片领域的姚谦,讲述了很多曾感动他的收藏故事,这都带给他拍摄的方向和灵感:小公务员夫妇清贫一生却默默收藏几千件艺术珍品最后全数捐出;收藏家在意大利小山村教堂里安放的藏品,和并不懂艺术的当地村民在日常生活里相融;银行从业者让别墅里的艺术品人像远望常举行诗歌节、戏剧节却无暇前往的村庄……姚谦感悟道,“所有的文化创作都是这样,它会超越你的经验和眼光,艺术更是如此,它可以带给人暂时脱离真实世界的喜悦。”

编辑:陈佳

1 2

关键词:姚谦 收藏是我的本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