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参政议政 参政议政

民建上海市委建议依托大数据发展战略提升政府信息公开效用

2016年02月15日 09:53 | 来源:民建中央网站
分享到: 

2012年,上海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上线,其数据量、开放性、时效性和易用性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前列。2013年9月,上海市科委于颁布了“大数据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管理办法。2015年初,原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更名为大数据发展处,在管理体制上率先做出突破。2015年10月底,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大数据标准化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开始着手全国首个大数据标准的制订工作。

上海市在建立政府大数据平台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已经初见成效,上海的大数据发展战略也已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与之相关联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依然与现实需求存在较大的脱节,具体表现为以下“三多三少”:

1、投入力量较多,产出效益较少。

虽然政府在信息设施建设和维护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大量的数据信息公布在各种电子网站和平台上,但点击率和访问量却很少,设施的利用率十分低下,普通民众无法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到有用信息。此外,对新媒体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停留在表面层次,有形式而少内容,缺乏实质性的效果,难以得到用户的长期关注。政府投入信息公开的力量再多其产出的效益却不明显,出现了政府不满意,大众不满意的双输局面。

2、碎片信息较多,实质内容较少。

一方面,政府各部门信息平台各自为政,封闭运行,政府部门间无法共享信息,缺少政府间和不同级别部门间的横向沟通和纵向合作机制,信息平台统一性严重缺位。由此导致政府跨部门获取数据都会困难重重又何况是社会主体。另一方面,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过程中,政府会首先基于信息敏感性因素对公布的信息进行严格筛选,导致信息公开出现:成绩公开,问题不公开;结果公开,过程不公开;整体公开,细节不公开等问题。信息公开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完整性均不足,公开数据形式化、碎片化,含金量不高,实质性内容较少,难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3、静态数据较多,动态沟通较少。

各级政府部门为应对信息公开所充实的数据以静态数据为主,存在更新不及时,数据不完整,统计不科学等重大缺陷。由于缺少完善的动态沟通反馈机制,政府提供的数据往往不是大众所需要的,而真正需要的数据政府要么不提供要么就是通过设置各种或明或暗的门槛导致需求者无法顺利获得,用户体验感始终难以令人满意。

我们认为,以上一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政府对社会需求调研不足,政府建立信息公开平台更多的还是为了建立而建立,而不是从便利经济和社会主体获取政府政策信息和相关服务。信息公开平台更大程度上还是作为行政执行者,而不是服务的提供者和保障者。为此,建议依托大数据战略的不断推进,切实改进政府信息公开机制。

具体建议如下:

1、调研公共需求,加强政企合作。

要明确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政府满足公共需求的重要服务职能,而非为完成上级任务或是打造形象工程。信息公开的首要工作在于深入调研真实的公共需求。具体来说,一是可通过加强政企合作,依托企业强大的技术水平和用户需求分析能力,获取用户对政府信息公开需求层面的大数据;二是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建立政府信息平台大数据中心,为一定范围内的政府、市民、行业及企事业单位提供统一的云计算服务交付的大数据中心。

2、提升服务意识,建立负面清单。

信息公开平台的成功关键是要始终紧密围绕服务用户,用户至上的理念。建议要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实施信息公开和数据开放的负面清单。通过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用户监督机制,满意度评价机制,以及适应大数据时代数据共享和隐私保护的相关政策体系,为用户提供便捷有效的数据获取途径和相关服务。

3、加快政府改革,促进数据融合。

以创新驱动为导向,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通政府各信息平台之间的行政壁垒,梳理整合各部门的各类数据,实现数据资源融合与共享。同时,应更加注重信息公开平台与使用者的交互,让用户更多地参与政府数据公开,完善政府信息内容建设,并针对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使传统的政府信息平台升级成为真正的大数据服务门户。

(此文系民建上海市委2016年组织提案。)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民建 上海市 大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