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李汉秋:重建新型家庭文化

2016年02月15日 13:46 | 作者:李汉秋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重视人伦情感伦理文化,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中国自古便以家庭为社会的细胞,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文化。但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些传统却受到过分的批判。新时期之前由巴金的小说《家》改编的电影,片头大字:“家,宝盖底下一群猪。”那时对家庭、家族文化,都是贬抑的。


李汉秋

李汉秋 资料图片


现在中国的家庭结构已经过历史巨变,《红楼梦》时代、巴金《家》时代的家长制大家庭已经解体,造成家庭文化有负面作用的历史环境和人为因素已基本消失,现在应当重建新型的家庭文化。现在绝大多数小家庭只有直系的亲子关系和一对夫妻关系,培育子女成为生计之外的家庭生活中心,应当重新重视家教。


在中华文化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是上帝赐予的,人是娘生父母养的,是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所以华人特别感恩父母和祖先,所谓“慎终追远”的“追远”,就是一代一代追寻上去,追本溯源,寻根问祖,认祖归宗。这就是寻根意识,敬祖观念,“祖宗崇拜”。华人的人生价值观之一是光宗耀祖,至少不辱没祖宗,不做对不起祖先的事。连祖宗都忘记了,叫“数典忘祖”,这是不齿于人的。这种以血缘亲情为根基生发出来的感情,是与生命意识血肉相连的感情,是植根在人性中的感情,是最自然的感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比那种以利益为权衡的感情,要崇高得多。自觉地把个体生命置于种族的生命长链之中,融入历史之中,对上不辱祖先,对下传承家风祖德,个体生命在历史长链中找到位置、精神找到安顿。这种意识代代相传,不断强化,积淀成伦理型的中华文化,最注重人伦道德。由这种人伦文化熏陶,形成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流淌在华人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铸成中国心、中华魂。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异国他乡,永远保持着中国心,永远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华人都同种同祖、同根同源,血浓于水!


华人把祖传姓氏放在个人名字之前,而不像欧美那样把自己名字放在最前头把姓或父名摆在后头,这也是华人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反映。不仅讲姓氏而且在名字中要显示辈分,一听名字就知道是第几世。传统家庭家里都设祖宗的牌位,让祖宗有个位置,至少反映自己心里有先人的位置;逢年过节要上供,至少是反映自己不忘先人。


以这种观念为基础发展出姓氏文化。祠堂的堂号、门联都是彰显本姓历史上的光彩,传承家风祖德。人们喜欢追溯自己有光彩的祖宗,如包玉刚找到远祖是包公,朱德的祖先是朱熹(我在央视“文明之旅”讲到此事,听众席上法国人朱利安幽默地说“我找到两个伟大的祖宗”)。人们还把有光彩的祖上名人编成歌,如:李玉刚歌曲《李》,不到200字,运用各种诗词和历史典故多达36处。在网络上不胫而走,网友纷纷猜测歌中的每一句歌词所指的李姓历史文化名人是谁,一度引发网络热议,唱出了李氏姓氏文化的自豪,也是中华文化之一斑。歌词如下:


一部《道德经》逍遥函谷行

一曲《将进酒》饮者留其名

一阙《漱玉词》云中叹飘零

一双稻草鞋《本草纲目》集大成

一个天下的歌圣正是江南好风景

一位千古的词帝小楼昨夜又东风

歌一曲中华盛世井水处皆有唐人

追根溯源《百家姓》血浓于水一脉相承

一骑飞将军塞外引雕弓

一代天可汗四海纳英雄

一方有佳人顾盼倾人城

一条双节棍中国功夫出大清

一朝春蚕丝方尽雏凤清于老凤声

一首《我住长江头》此时此夜难为情

歌一曲中华盛世井水处皆有唐人

追根溯源《百家姓》血浓于水一脉相承


其实,其他姓氏也都可以编出自己的姓氏之歌,唱出祖先的风采,中华文化的辉煌。


(作者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李汉秋 家庭文化 家族文化 家教 姓氏文化

更多

更多